未来主义在微景观中的应用探索

2019-01-12 06:28顾雪阳吴佳利马文杰吴佳木
绿色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未来主义景观设计景观

顾雪阳,吴佳利,马文杰,吴佳木,冯 璐

(华东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 200237)

1 引言

微景观作为一个新型的艺术门类,通过不同植物之间,植物与配件以及与容器之间的搭配变化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造型和理念,给人们带去更多的美学体验和空间感受。其外形多精致小巧,能够达到较好的装饰效果(图1)。然而目前国内的微景观市场中,商家将千篇一律的产品投放市场,其设计仅仅是对元素的罗列堆积,而缺乏艺术性的逻辑在其中作为指导,探索程度尚浅。而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为大多艺术家所青睐,频频用于各大作品之中。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未来主义理念融入微景观设计中,并阐述未来主义与微景观结合的意义所在。

图1微景观

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2 未来主义

2.1 未来主义的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这使得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利用这些变化及其走向,从而预测整个社会的前景和发展趋势,未来主义应运而生。

未来主义是现代文艺思潮之一,它涉及文学、服装、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强调“现代感觉”,并推崇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心境的并发性”[1]。未来主义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未来,而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特点,放眼时代潮流的趋势,结合艺术家的理解对未来进行的探索。

2.2 未来主义设计的特性

未来主义设计中最标志性的特征是对传统观念的“反叛”,以建筑领域为例,无论是圣·艾利亚的未来城市构想,还是瑞姆·库哈斯的央视大楼都体现了这一特征[1]。不可否认的是,尽管这类“反叛性”的设计往往会带有一些片面性和极端性,但其激进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进步能所起到启示和推进作用。未来主义的“反叛性”在其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前卫性、科技性、艺术性三种特征(图2、图3)。

图2圣·艾利亚1914年设计的未来城市构想

图片来源:何晓佑编著《未来风格设计》第一版第54页

图2瑞姆·库哈斯作品《央视大楼》

图片来源:oma.eu

2.2.1 前卫性

未来主义是着眼于将来,用将来的目标、将来的标准、将来的方式去考虑、判断并指导当下生活与实践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未来主义设计通常代表当下最新的艺术思潮。在未来主义的设计理念中,人们不再单一的考虑产品利润、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提升,而是更多的探索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增长、生理和心理、科学的和审美的和谐发展,这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畅想与时代的发展密切联相关,是对生活需求与社会生产的前瞻性的体现。

2.2.2 科技性

科技发展到到越高的水平,学术研究对未来越青睐,人们就越是热衷于预测未来。新材料、新技术无论是从功能的实现还是形态的美化方面,都为未来主义设计提供着支持,也启发设计新的可能。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设计师开始新的探索,设计师通过科技将自己对于未来的理解和想法呈现在世人眼前。所以未来主义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现今的科技发展水平,但同时也体现着现今的科技发展水平。

2.2.3 艺术性

在早期的人类活动中,设计与艺术一直是不可分割的,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各行业的专业性日益加强,这使得艺术与实际技术被划分为了两个不同的领域。即便如此,设计与艺术在内在的、历史的观点下仍然是密切联系的。各个时代对于设计和艺术的审美趣味是一致的,艺术的发展与设计的发展并行不悖,两者都在追求一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实质的理想形式,对于未来设计来说,这种“艺术意志”的比重越来越大,未来风格的设计越来越讲究“艺术的品格”,设计与艺术重新融为一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

3 未来主义在微景观中的应用探索

上文介绍了未来主义前卫性、科技性、艺术性的特征,这种对于传统观念的“反叛”对微景观的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从未来主义的特征入手,两组作品《翻转城市》(图4)、《未来楼阁》(图5)都以未来城市为主题,借助于未来主义的设计手法,表达了对于未来城市空间的猜想以及城市建设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索。下面将从材料、形态、理念以及局限性四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图4翻转城市

图片来源:笔者拍摄

3.1 材料

微景观所使用的材料给人的感受是强烈而直观的,那么什么材料可以给人带来未来主义的感受呢?未来主义强调应用现代材料,建议摒弃诸如大理石或青铜这样一些传统材料,而转向钢铁、玻璃、混凝土等现代的建筑材料[3]。将混凝土、玻璃应用于微景观设计中,一方面满足了未来主义者所提倡的现代材料,可以塑造简洁的形体及轮廓,来给人美的体验。另一方面,混凝土与玻璃本身就是现代城市的象征,运用在微景观中可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表1)。

除此之外,混凝土材料的介入使得作品中产生了混凝土和植物两种质地之间的碰撞。这是笔者作品区别于传统微景观作品的尝试和创新。混凝土质地粗犷坚硬、色调灰暗,代表城市的沉闷和规则有序,而苔藓、文竹等植物质地细腻柔软,色调明快,寓意自然的繁荣和肆意自由。两者对比强烈,但也可相得益彰。

3.2 形态

意大利建筑师圣伊里亚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一书中对未来主义城市的构想是:在混凝土、钢和玻璃组成的建筑物上,没有图画和雕塑,只有它们天生的轮廓和体形给人以美的体会,这样的建筑物将是粗犷的像机器一样简单,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4]。《翻转城市》利用高低不同的长方形体块组成了城市天际线,《未来楼阁》所展示的建筑也仅仅是方形轮廓以及用于连接纵向交通的楼梯。两组微景观作品中象征未来城市建筑的混凝土体块造型语言简单,表达了未来主义风格的简约干净,没有夸张的形态以及复杂的装饰,更加突出了作品本身的功能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人们将注意力放在作品外表背后的使用价值以及设计师通过作品传递的深层内涵。

表1未来主义建筑材料使用

除此之外,笔者将种植池设置在城市天际线上方或者建筑局部内,表达了从城市中生长出来的绿地以及装载植物的建筑。这与未来主义“建筑艺术必须使人类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与他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即“使物质世界成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的观点相一致[5]。

3.3 理念

3.3.1 模块化城市

未来主义建筑学家彼得·库克在1964 年提出反传统的“插入城市”构想,即将不同功能的 ( 如 :住宅、办公、商业、娱乐等 ) 模块根据人口规模进行拆卸、重组形成移动社区,再依照需求将其插入到混凝土的“巨型结构”中形成城市,从而组织生产、交通和社会生活。

笔者在作品《未来楼阁》中引入了这种模块化城市的理念。微景观因为其体量小、灵活性高、成本低等特点,可以较好的模拟模块化城市中的拆组构想。

作品由4个不同形态的模块组成,各部分可以独立成块,在不同需求的指引下,也可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受。笔者通过形态各异的模块来模拟未来城市中的多种功能划分,通过拆解和多方式组装作品的过程探索模块化城市组织方式。表达了未来城市建设应当更加关注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变化中的社会需求,从而实现节约资源、高效生活的理念(图6)。

图6插入城市设计草图

图片来源:www.sohu.com

3.3.2 城市建设与自然保护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后越来越成为世界性问题,人们对其的反思日益深入。其中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随着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城市产生了土地紧张,居住环境不佳等问题,城市建设和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当今社会中,城市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因此如何高效合理的利用城市空间从而减缓对城市建设自然环境的侵占,如何在建设城市的同时通过绿化等手段恢复自然等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笔者在进行微景观设计时,希望通过混凝土与植物的和谐关系表达对于城市与自然相辅相成,建筑与植物相互依存的美好愿景。

在《翻转城市》微景观作品中,笔者将翻转的城市天际线作为混凝土容器的轮廓,则植物处在了城市的下方向,表达了自然是城市的基础和根本,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考量的因素。城市天际线的上下是两处不一样的世界。一处欣欣向荣,一处黄沙漫天,无论是颜色、材质或意境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代表着城市与自然之间两种不同的关系。前者,植物以城市为池,城市建设侵占了自然,但并不影响植物的生长,代表着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为自然生态的发展留下空间,使城市包含着自然也承托着自然,从而令城市建设与自然保护和谐共生。后者,容器内覆以沙石,象征城市建设对植被的破坏导致城市本身陷入生态危机,表达了城市建设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统筹的处理。两者对比之下,表达未来城市应该同自然共生的理念。

在《未来楼阁》中,植物放置在象征建筑的混凝土体块内,建筑与植物的种植池可以不是独立分离的两个个体,而是相依相存的统一体,换言之,植物种植本身是建筑的一部分,这样对于建筑内的使用者而言自然触手可及。这种手法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已经投入使用,比如屋顶绿化(图7),垂直绿化(图8)等。如此一来,除了城市与自然相协调的处理方法绿化渗透入建筑群内,对于整日处于混凝土建筑物里的人来说,如何亲近自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未来城市将绿化与建筑结合,使两者成为一个整体,这无论是从生态还是人的宜居角度都是合理的。

图7屋顶绿化

图片来源:www.gooood.cn

图8垂直绿化

4 将未来主义应用于微景观的可能性

4.1 多种材料及科技的应用

4.1.1 材料应用

未来主义前卫性特征提倡人们关注新材料,而由于时间、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笔者的微景观设计中仅涉及到混凝土、玻璃等材料,材料种类较为单一,但微景观设计可的用材料有较大可能性。就现在而言,可以考虑使用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甚至布料等日常生活较为常见的材料以及超导材料、高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陶瓷材料、非晶态材料、单晶材料等具有高科技属性的新型材料。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材料面世,它们与微景观设计的结合令人期待。

4.1.2 科技应用

未来主义设计的科技性要求微景观作品中体现一定的科技感。例如在作品中应用自循环系统来实现微景观的“自给自足”;或是在作品中加入灯光效果以提升美观效果;又或是与手机应用等平台相结合,实现智能养护。在呈现科技化、智能化倾向的当今社会中,将科技融入微景观设计中是大势所趋,也拥有更大的可能性。

4.2 多种形态尝试

在圣伊里亚的《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中对未来主义城市的构想还涉及了对交通情况、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等多个方面,因而对未来主义微景观外形的尝试也不能仅局限与城市建筑这一方面。可以城市立体交通、新型交通方式、城市建设空间关系、城际联系等方面入手,启发新的形态来源。

4.3 多种理念融入

4.3.1 灵感来源

在笔者的设计尝试中,主要实践未来主义在建筑方面的理论,并以建筑为主要灵感来源。而未来主义在其他各艺术领域均有理念眼神及相应作品。在日后的微景观设计中,可以将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是烹饪等领域成果作为理论指导以及灵感来源,丰富微景观的形式。

4.1.2 主题选择

传统意义上的微景观是一种自然环境的微缩存在,但在此基础上,它也可以作为意象反映更多的社会现状。在笔者的作品中,主要反映了城市及其中建筑与自然的矛盾并探索未来二者的关系。而除此之外,仍有诸多方面可以成为微景观设计的关注点,例如人口集中、交通拥堵甚至智能产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等问题及其解决方式。多种主题的尝试有利于丰富微景观作品的深层内涵,促进微景观成为可以反映广泛主题的艺术载体。

5 将未来主义应用于微景观的意义

5.1 提升微景观的美感

为人们提供美学感受是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考量设计好坏的重要指标。人们往往会更加青睐有美感的客观事物,从而达到提升审美,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美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作品能否吸引观赏者。目前,由于部分作品缺乏美感,微景观的接受度和市场状况并不尽人意。将未来主义应用于微景观设计可以凸显微景观精致感和创新性,提升其美学感受,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5.1.1 在容器方面提升微景观美感

在未来主义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微景观设计,在容器材料选择方面,摒弃了传统的陶土花盆,而是倾向于选择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材料,保留了材料的低明度色彩和原本的质感;在形态方面,将容器制作成简单体块或是简单体块的组合。无论是颜色、质感形态等方面,作品都体现了简约前卫的艺术风格。这样的风格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令微景观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结合较有设计感的容器,植物只需使用简单的设计手法即可是微景观形成较为美观的效果。

5.1.2 在植物选择方面提升微景观美感

就现状而言,微景观存在运输过程中植物状态易改变,制作者较难复原复杂形态;作品后期养护复杂以至于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等问题。未来主义强调作品简约感和实用性,所以笔者在选择了以苔藓为主,辅以少量其他植物和石子等的配置。一方面,因植物种类较少,在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植物搭配、空间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不多,降低了制作难度,更容易形成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苔藓等植物容易养护,易于维持微景观的效果,使其长期处于较为美观的状态。

5.2 丰富微景观作品的艺术内涵

5.2.1 提升了微景观的艺术价值

传统意义上的微景观仅仅是在玻璃容器内进行植物和配件的堆叠,艺术价值较低,而融入了未来主义理念的微景观与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一样,通过某种设计手法,表达着未来主义先驱者所倡导的对时间、空间,对这个世界既有秩序的反叛,蕴含着设计者内心对未来的展望,传递着发人深省的意义和内涵,提升了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如此产生的微景观作品就不仅仅是装饰品,而是兼顾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品。

5.2.2 使微景观成为探索未来主义的载体

未来主义活跃于20世纪,对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20年代开始,未来主义艺术思潮在建筑、绘画等领域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部分理念和元素至今仍然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电影等其他文化模式中[6]。在历史条件的制约下,相比于其他艺术思潮,未来主义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在思想多元化,人们越来越关注未来学说的今天,未来主义仍具有其引领时代的意义。将未来主义应用于微景观设计中,是在建筑、绘画、服装等领域之后的新尝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微景观可以继承和发扬未来主义的理念,为其发展提供新的载体,探索更多可能。

5.3 提升了微景观的社会价值

5.3.1 多角度反映社会问题并展望未来

正如莱布尼兹所说,“现在孕育着未来”,未来主义中也暗含着对现状的不合理的批判。微景观是成本相对较低的一种形式,通过微景观来探讨现存的社会问题,实验其解决方法,十分适合作为改造大环境的前期尝试。在笔者的微景观设计中,将城市与自然作为主题,反映了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除此之外,未来主义微景观在讨论社会问题上仍有许多可能。

5.3.2 增强艺术的公众参与性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许与多微景观制作相关的商业形式,并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而未来主义倡导的简约理念,使得微景观制作更为简单。这就大大提升微景观制作对公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微景观,他们在观赏以及享受制作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的体会到未来主义理念的奥义,也可以在作品中加入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和思考,映射出不同的人的精神世界。由一件作品,引发一个人对现在、未来以及整个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禁锢在当下的生活之中,这也是将未来主义应用于微景观的一大意义所在。让人人都成为艺术的创造者,艺术的成果也服务于人,这其实更为符合现代艺术的理念。

6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微景观行业逐步兴起,人们对微景观作品越来越高的要求也鞭策着这一行业的发展。在微景观设计中,现代艺术的理念会不断融入,微景观将不单单承担装饰性功能,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满足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将未来主义应用于微景观制作这一领域尚不深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目前所呈现的科技感不强,缺乏对于自维持等科技手段的融入;材料选择方面也没有向更加广泛的超导、非晶态材料等新型材料进行探索,但这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留下广阔的空间。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微景观能够更好地与未来主义融合,增添自身科技感和实用性,其表现形式也会日益多样化。微景观新时期的到来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未来主义景观设计景观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未来主义
《景观平面图》
未来主义
热情夏日/未来主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