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之笔 极简之墨—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风格

2019-01-12 01:15郭术山天津博物馆
艺术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朱耷极简八大山人

□郭术山 天津博物馆

一、朱耷的身世背景对其艺术造诣的影响

(一)身世背景

朱耷(1626-1705)于明朝天启六年出生于江西府南昌的弋阳王府,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代[1]。其父朱谋觐擅长画山水花鸟,对书画艺术有很深的造诣,其在朱耷幼年的习画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从小受皇室级别的文化教育,加上对绘画的热爱,使朱耷有了很好的文化艺术基础。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的入侵使明朝灭亡,朱耷全家为躲避迫害开始南迁,在诸多现实的打击之下,朱父抑郁身亡,此时年仅十九岁的朱耷可以称得上是国破家亡,至亲逝世,无依无靠。他从皇室贵族生活跌落为前朝遗民,并时刻提防清王朝的迫害,后期清朝“文字狱”盛行,各种政治迫害愈演愈烈,朱耷不得不四处流离,隐姓埋名的生活。

(二)思想转变

相传他在生活中装聋作哑,一言不发,并在门前贴一个“哑”字,仅以手势、笔墨进行交流。曾经“少为进士业,试辄冠其济。隅里中曹硕,莫不噪然”的朱耷[2],如今开始与之前有着天壤之别的逃离生活,令人唏嘘。尔后,在清朝“留法不留人”的严政条例下,为了自保同时留住朱家皇室的气节,朱耷选择遁入空门,修佛参禅十几余年,佛学禅宗的思想使他的作品得到了空灵的浸润,涤荡了浮躁。在此期间,朱耷开始使用“八大山人”作为其落款,“八大山人”四字在他连缀的写出后,看起来很像“哭之”“笑之”。他曾题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陷,哭笑不得之心。在经历了十几年佛教生涯后,朱耷又成了一所道院的开山鼻祖。面对不能改变的社会秩序,他选择了在艺术上超脱,“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便是人生的高级境界,法道自然,领悟整个自然中的顺序、法则变化,顺势而行,了解自然世界的海纳百川、包容之心。朱耷以道悟画,以佛参禅,亦佛亦道地生活,“禅宗”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共同被朱耷融入作品中,使其作品达到简静虚和,墨入传神,意味深远。

国破家亡,异族入侵,出世入佛,后入道教,生活环境的跌宕,精神上的挫折,心理上的“禅”“道”之变,使朱耷的绘画艺术思想发生了质的改变。他把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恨之意通过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达,在书画中通过夸张的艺术处理手法,用隐喻的表现形式来宣泄内心难以言喻的情感。他的诸多作品中以花鸟画最为突出,并借助画中“物”喻己,用特殊的象征手法来表达寓意,使画面更富有个人情感色彩,与其说是画面中的意境表达,不如说是作者本人情感升华的寄托[3]。

二、“怪诞之笔”

朱耷从小接触了很多画作真迹,从他的笔墨中我们可以看到董其昌、黄公望、倪瓒等大家的画风,但朱耷并不是一味地师古,而是在学习各种前人画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创造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朱耷的作品风格与其他描绘花鸟的写意画家不同,传统花鸟画追寻的是一种安逸、享乐的情景,而他笔下的万物皆怪诞、放肆,仿佛漫不经心的几笔却勾勒出粗犷、不羁的形态,创造出以怪诞、丑拙美为主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借此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孤傲和对世俗的不满。

朱耷的作品构图奇异,笔墨雄健,枯枝冷叶,孤鸟癫狂,道不尽的凄凉、孤寂之情。他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花一枝、一鱼一鸟尽显怪诞奇异,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使朱耷的画作自成一派。他的作品构图多采用“截枝式”,布局着眼于大意境,不遵传统法度,看似信笔狂涂,实则胸有成竹。“白眼”是其一系列怪诞作品的点睛之笔,给画面意境的表达带来一种新的方式,如《鱼鸟册》中的鸟,寥寥几笔把似鸟似鱼的“鸟”刻画得栩栩如生,鸟身鱼尾的造型昂首挺立,“白眼”望天,偏于纸面一隅,尽显倔强、轻蔑之意,略带一丝无助的悲鸣之感,此时作者内心对世事的变故还未平静,从画中能表现出作者桀骜不驯的姿态与面对国破家亡的无助。

这种怪异的构图不是随意而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借助荒谬、怪诞的绘画方式比喻本身生活之窘迫,也不失为一种自嘲的表现。这些怪诞的造型就好比朱耷在社会历史潮流中的跌宕起伏,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彰显了作者内心的悲寂与失落,生动地表达了一个落寞皇室的真实生活困境。

三、“极简之墨”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思想观念完整地映射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留白”风格,在朱耷的作品中更是运用到了极致。他的作品大多数是用墨极简,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他的画不求精琢但求意到,这种画风对中国传统绘画“大写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一般都是以淡墨干笔为主,集各家之所长,融于本心之随意,挥挥洒洒,意到而笔收,篆笔秃毫简单扼要地皴出山峦、树木、人物等主体,随之稍加点缀,画面用墨极少,但韵味不减。如其作品《荷花》,画面大幅度留白,只用一线一面来表现一株清莲出落于水中,在似与不似之间,意到情深,借莲喻己,仿佛本人就像那一株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朝代变迁后仍保留本心,不随波逐流,仍坚守血液中的那份傲气。

不仅在布局上占有空间极简,在用色上也极其单纯。中国画凭借着对水墨的极致处理,结合宣纸浸染的效果,将白纸黑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渲染出中国绘画艺术的光辉历史。朱耷更是把单色的处理用到了精湛的地步,在他留世的诸多作品中,几乎全是黑与白的结合,水与墨的相融。就如他本人对社会的看法,非黑即白,他用黑白两色填充了画面内容,叙说着自己的经历,借笔墨抒发出内心的凄苦、压抑之情。

朱耷把一生动荡坎坷的经历融于思想之中,通过极简的手法创造出一幅幅流芳百世的佳作。这种极简主义的画风是一种内心对事物理解的升华,每一笔在整体布局中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力,再融入八大山人几十年对“禅宗”“道家”思想的理解,每一幅作品都很好地体现出了作者的个人精神。朱耷通过极简的构图方式,大面积的留白,以有限的界面给人无限的遐想,因心造境,意味深远。

结 语

历史的变动对整个明朝是残酷的事实,但却给了朱耷一段生活中不可磨灭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历练,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朱耷笔墨艺术的独特风格。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把生活中的苦难,内心对前朝的留恋,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全部融合于本心,并融入作品中。正是凭借这独特的艺术风格、空灵的画面意境、隐喻的表达手法、精湛的画技才使朱耷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备受推崇,深刻影响着后人,对无数画家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朱耷极简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墨点无多泪点多 浅谈朱耷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光映经典
极简的背后
高冷人设的八大山人作品价值连城
纯味“香精”
中西文化之另类比较研究
八大山人的不堪与狂傲
朱耷名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