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考古与美术史叙事
——以《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为例

2019-01-12 10:01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天国

□徐 伟 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一、马王堆汉墓的发现

1971年12月,解放军366医院正在进行战备工事的建造,在挖掘防空洞时,总是发生奇怪的塌方,在塌方的空洞中不时地冒蓝色的气体,有着墓葬挖掘经验的当地村民称之为“鬼火”,并断定下面一定有墓葬。施工随即停止,考古人员迅速进入,一座震惊世人的大墓逐渐被揭开面纱。考古发掘的结果证实了西汉墓葬高超的保存技术,也出土了琳琅满目的文物,其中就有一件覆盖在内棺棺盖上的帛画,后来取名为《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整个帛画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出土时是在距离墓主人最近的内棺棺盖之上。考古这家认为这一“T”字形的帛画应该是两汉时期流行的“幡”,即为表达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招魂幡,它的顶部系棕色丝带,可以悬挂。这种帛画在汉代又被叫作“非衣”,意为“引魂升天”。“引魂升天”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思想,即人死后导引灵魂升入天界成仙的黄老思想,该画是通过两条巨龙将天上、人间、地下贯穿起来,体现墓主对羽化登仙的渴望。这件保存极为完好的帛画在考古结束后,迅速进入了美术史研究和关注的视野。

二、美术史空间里的叙事

在美术史的叙事空间里,《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被定义为内容丰富、手法精妙的汉代帛画,并在美术史的研究中有很高的地位。一些学者认为该作品以精湛的艺术成就打破了唐代张彦远认为的“古画皆略,至(卫)协始精”,填补了汉画的空白。同时,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又影响着后世艺术家的崛起。

在美术史的叙事里,《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分三个部分表达并完成了美术史空间里的帛画叙事。上段画的是天国现象:天空中有九颗太阳,在最大的太阳中间有象征背负着太阳自西向东的金乌。画面中还有一个人首蛇身的女子,她就是传说中的女娲,左右两边画有五只神鸟,右上角绘有扶桑树。画面上还有一弯新月,新月下有桂树。天国的场景表现汉代人们对死后升仙和天国的美好期愿。

中段表现了墓主生前的世界: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妇在几个仆人的簇拥下拄杖而立。经考古学的考证和美术史的图像研究,帛画上的老妇就是墓主人辛追。在她的前边有两个男子跪献,后有三个婢女相送。中间有鼎壶等食具,画面最前边还陈置了一排鼎壶,表现了“列鼎而食”的奢侈场面。

下段表现的地狱:地狱的场景并不恐怖,一位未着衣男子双手托起象征大地的平板,脚踏双鱼,空白处还画有青白二龙,左右各画一龟,背驭猫头鹰(也叫鸱龟)巨人前面还有一些水族在游弋,古时认为大地是浮于海上的,故地下部分多画以水族。

《马王堆一号汉墓T型帛画》在美术史作品分析的叙事中被分析为采用严谨的对称式构图。在大的场景描述上,做到了主次分明,即上下密,中间疏,升天部分相对大面积的留白反而突出了帛画引魂升天的主题思想。从整体上看,整个帛画画面和谐自然,既能相互联系,又不显零散杂乱,所有这些构图上的巧思都很好地表达了楚汉墓葬习俗的神秘与肃穆。

在色彩的运用上,整幅帛画以暖色调为主,较多使用了红、黄、赭等色,其中又间施白粉,采用平涂加渲染的着色手法。其改变了战国帛画略施薄彩的手法,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藤黄及银粉等绚丽丰富的着色材料,其中又以楚汉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红、褐为基调,使画面显得富丽华贵,庄重典雅。

美术考古中墓葬的发掘和考古常常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墓葬考古成果里,常常有很多的墓葬美术。每一次的墓葬考古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和丰富着美术史,在美术史的视野里美术史的叙事离不开墓葬考古,美术史的研究又从美术史的叙事方式和图像的研究领域为墓葬考古提供了另一个科学有力的支撑。因此,墓葬考古和美术史叙事是良性互动,相互依存的,它们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猜你喜欢
马王堆汉墓天国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时光的水滴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一粒沙子
海南
“马王堆”走进上海龙美术馆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
看见和看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