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及主体塑像艺术特征研究

2019-01-12 10:01勾若楠西北大学
艺术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石窟壁画佛教

□勾若楠 西北大学

一、阿富汗巴米扬石窟

阿富汗曾是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汇的地方,这里诞生的巴米扬石窟艺术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巴米扬大佛不仅是阿富汗历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世界的奇迹之一。阿富汗境内佛教石窟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一是贾拉拉巴德附近喀布尔河沿岸的费尔哈纳石窟,该石窟的建筑中心是山顶的覆钵塔,洞窟按位置分布为三区;二是阿富汗北部海巴克附近的塔夫特鲁斯塔石窟;三是著名的巴米扬石窟。从总体上看,阿富汗境内的佛教石窟总数超过1000个,但绝大多数洞窟的形制简单,洞内空间小,装饰粗糙简陋,虽说精美但数量很少。巴米扬石窟位于喀布尔约120公里的兴都库什山支脉贾加尔山南坡,沿脚下的巴米扬河谷自西向东分布。东西长约1300米的断崖壁面上,大小洞窟总数750个左右,组成了以东西两端大佛为主的布局。

二、巴米扬地区佛教石窟发展

(一)巴米扬佛教石窟艺术

巴米扬石窟位于丝绸之路上,曾是希腊、印度、波斯文化的交汇之地,也是古印度、古希腊、古中国三大文明的连接纽带,其艺术品有多重文化因素,特别是涉及佛教向中国的传播路线及所产生的影响。

巴米扬石窟分布概述,西南区位于弗拉蒂河谷两岸(Foladi,也是巴米扬河的支流)现存50余窟龛,造像、覆钵塔等基本没有了,但许多壁画保存尚好。弗拉低第六窟有双鸭连珠纹壁画,是属于伊朗风格的佛教艺术,与我国新疆克孜尔石窟区风格近似。

东南区位于喀拉拉客河谷(Kakrak,也是巴米扬河的支流)东岸与主区脚下的王城遗址相望,现存100余洞龛,除少量壁画外,尚存一躯10余米高的立佛残像,此像仅可辨认出身着通肩试袈裟,高肉发髻,面向略显瘦长。它的形制与我国云冈石窟一期造像相似。

主区沿山壁又分东中西三段,范围有1300米左右,洞窟700多个,有壁画者约50个,巴米扬石窟最著名的东西大佛分别在主区的东西两端。

(二)巴米扬石窟造像艺术特征

从技法上看,巴米扬地区大多数的造像是石像芯上包裹泥塑外形,这一手法因西大佛肢体上表层的泥塑剥落而意外明显。它的优点是克服了泥塑难以制作超大造像的弱点,也将纯石刻工程艰巨、不易把握整体造型的困难,变得相对自如且易操作些;而刻石为骨、塑泥为表的雕塑手法相结合,更在作品质感上体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特殊韵味。

巴米扬的艺术特征可以用“文化上的多元性”来概括。正如日本学者樋口隆康在《巴米扬石窟》一书中所说:“若将巴米扬石窟构造和壁画作一概括,就会发现许多要素混合在一起,当人引进印度笈多王朝式样是毋庸置疑的,还有萨珊王朝,东罗马拜占庭美术的影响和吐蕃,吐火罗斯坦的文化要素,这些要素浑然融合成一体就是巴米扬美术之实体。”

三、巴米扬大佛被毁事件及其原因分析

1996年,阿富汗塔利班掌握阿富汗政权。在此之前,两尊大佛面部已经被铲平,其中一座双腿也被毁坏。塔利班政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实施炸毁佛像计划,而是宣布,巴米扬大佛是可以为当地带来旅游收益的景观,政府将对其予以保护。2001年后风云突变,塔利班忽然宣布将“销毁一切异教偶像”,巴米扬大佛首当其冲。

第一,毁佛这种极端思想归咎于原教旨极端主义为了凸显他们所信奉的主义,暴力地推行自己的教义,并对异己宗教和文明存有极端的不宽容,投射到文化遗产之上也就产生了很多令人惋惜的破坏文化艺术的悲剧。第二,原教旨极端分子对时代早于本宗教或“圣训”诞生的文化和文明遗产有本能的仇视感,巴米扬大佛的诞生早于伊斯兰教200年左右,亚述文化则更古老,这种仇恨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教旨极端分子内心的不安、恐惧的表现。第三,原教旨极端分子内部派系林立、鱼龙混杂,希望借这种非常手段立威。

文化遗产本就非常脆弱,即使在没有冲突的条件下,也很难保护,如要避免它们受到环境污染、工业化发展的影响等。在没有正规政府,充满冲突的局势下,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更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在阿富汗目前局势下,现有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对抗极端组织上,减少民众受到的伤害,还没有部门或组织采取任何长久有效、可持续的措施去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把文明的足迹留给后人。

巴米扬是一个曾经被人们忽略的地方,一个现在想起就令人心情紧张的地方,一个将来人们会扼腕相惜,无比哀伤的地方……巴米扬的惨痛历史和宁静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犹如铭刻在这个国际心脏的一道美丽伤疤,时刻提醒着世人和解与包容的可贵。

猜你喜欢
石窟壁画佛教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壁画上的数学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郭峰:以画守持 自见清净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