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之鸟:观念化表现与意象中的图腾

2019-01-12 10:01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靖西壮锦翠鸟

□王 丹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如果说壮族的青蛙图腾产生的视觉效应是神秘而玄奥的,它的外观和庇佑壮民、福泽庄稼的能力让人产生敬畏;而壮民族历史演进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珍贵遗产——凤鸟,给人的视觉带来的是纯粹的美感[1]。在数次采风过程中,有几处凤鸟造型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在铜鼓上,二是在壮锦上,还有在婴儿背带心上的。在壮族图形中,鸟的造型有抽象的、具象的、装饰性很强的,最终在历史沉淀中几乎简化成了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寥寥数笔的抽象,以直线为主,如铜鼓上的鸟图形;另一种是写实的装饰,羽毛长短相间,至尾端成卷草纹般,以展翅凌空姿态为主,状态俨然似“凤”。据考证,简洁直接的线条多是早期的,类似小鸟,后又被抽象成类似鸡的图案,最终演变成凤凰。但这一演变过程存在很多争议[2]。

俗语道:“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棉中来。”据广西壮乡宾阳的壮锦工艺大师谭湘光介绍,凤凰图案在壮锦中最为常见。壮族人自古以来就对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神鸟有着特殊的感情。

笔者在凤山的采风中亲自见到了壮族人的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也绣有凤凰纹样,如背带。凤纹常常被织于婚嫁被面或小儿背带中,被人们寄予消灾除难、繁衍生息之意。在当代民俗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壮族的凤凰图腾演化史便是壮族先民思想观念转化发展的缩影。实际上,任何图腾的最终成型都伴随着时代的观念发展,不断演变,最终成为某个相对稳定的形态,无论是凤凰、青蛙,还是龙。这些相对固定的观念衍变出的图腾造型,往往是多样的。

不仅仅是凤,壮族对鸟图腾的崇拜痕迹,从很多地方都可以窥见,如鹭鸟。在壮族民间的《麽经》中,鹭鸟是布洛陀造出的一种动物,据说也是壮族先民崇拜的吉祥之物[3]。笔者在壮族地区出土的一些较古老的铜鼓上发现绘有许多翔鹭绕着太阳纹,嘴里衔着鱼的图案,许多学者将它看成是壮族先民对鸟崇拜的一种原始体现。更有趣的是,在《布洛陀诗经》中记载,布洛陀是创造天地万物的神,是壮族的始祖,记载中认为,壮族人自称为鸟的后代。我们甚至可以从现今壮族民间流行的关于各种鸟的活动,猜想和推测数千年来“鸟”在壮族人心中至上的地位。当下壮族人举办的关于鸟的民俗活动是否也体现着他们对鸟的信仰?

在靖西流行的游乡娱乐民俗活动的“甘个拜年”,属于节日祥瑞活动的一种,它生动、诙谐,充满了视觉吸引力,为人带来快乐美好的享受,聪明、勤劳而对生活充满着希冀和信仰的人民总是自发创造出各种能丰富生活、寄托希望的民间活动。除了“干各拜年”,还有一种生动有趣的舞蹈,叫作“跳鹤”,也体现了壮族人对鸟的信仰。在桂东南的春节民俗活动中,经常有“跳鹤”仪式。这一拟兽舞中,一人甩动着彩色飘带,逗引一只“鹤”,另一个扮演鹤的人一边借助道具说唱,一边模拟着仙鹤翩跹起舞。

舞龙、舞狮是很常见的春节民俗,舞鸟却很少见。在广西武宣县壮族聚居的桐岭镇盘古村,却流行着一种模拟禽鸟习性的民间节日舞——翡翠鸟舞[4]。每年大年初一,盘古村民都会表演这一特色传统节目。村民先在村中的晒谷场跳舞,然后挨家挨户翩翩起舞去各家各户拜年。据“翡翠鸟”舞的第十三代传承人罗志忠介绍,罗氏一共出现了十六代“舞鸟”艺人,这种舞蹈大约起源于清代初期,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翡翠鸟舞使用竹篾制成鸟的骨架外形,这让笔者想起在旧州看到的能工巧匠黄肖琴阿姨家制作的“干各”。据说“干各”也是一种鸟,但翠鸟与它完全不同,两者各具特色。靖西和旧州地区没有青蛙崇拜,但当地居民认为神鸟可以保护庄稼,这与武宣地区的“翠鸟”有异曲同工之妙。

武宣地区的“翠鸟”使用的外层材料的是由绿色丝绸制作而成的羽毛,鲜红的嘴巴和翠绿的羽毛形成强烈的对比色,光鲜亮丽。“翠鸟们”沿途到各家各户拜年祝福,与客家人常见的舞狮拜年有同样意味。而靖西的部分地区则采用“干各拜年”。笔者通过对比发现,“干各”与“翡翠鸟”形态、色彩上极不相同,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禽鸟。但在相隔遥远的壮族地区,出现两种不同的关于吉祥鸟的民俗活动,恰好验证了壮族地区喜爱、崇拜鸟的观念。

这只历经数百年历史的翠鸟,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其中,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在几百年前,一位盘谷村的壮族老人被为富不仁的地主逼死,葬于河边的荒坡上。每逢清明,老人的儿子去扫墓,但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祭品,只得空手来到父亲的墓前,儿子感到悲伤惭愧。正在这时,一只翠鸟叼着一条鱼飞来,将鱼放在老人的墓前就飞走了。这似乎是在告诉年轻人:“我给您的父亲带来了祭品,请不要自责了。”贫困的儿子看着这一幕,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将这件事告诉了后来的子孙,子孙们认为翡翠鸟温顺善良,懂人性。为了感谢它,罗氏子孙们创作了翡翠鸟舞,以表达他们对翠鸟的崇敬。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但是,壮族关于鸟的舞蹈和传说不止这一种。

或许,壮族人对鸟的崇拜可以从云南文山壮族人民的生活中得到展现。在这个有着100余万人口的壮族自治州中,当女性节庆日来临,他们仍会穿上“师侬”(鸟衣)这种传统的节日服饰。壮族的“侬人”支系中仍保存着对“骆弘”的崇拜(“骆”为“鸟”,“弘”为“王”,“骆弘”即为鸟王之意),农人也将凤凰称为“骆弘”或“侬弘”。除了云南壮族对“洛弘”保持着亘古的崇拜,笔者在靖西走访的过程中多次与当地村民接触,了解到,他们对凤凰带有与生俱来的喜爱。例如,在靖西去往非物质遗产展示中心的途中,笔者曾询问一位40余岁的妇女:“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呢?是青蛙吗?还是别的?”妇女回答:“动物啊,不是青蛙,最喜欢凤凰。”“凤凰,为什么呢?”“不知道,就是喜欢凤凰,是神鸟,没见过,我们都喜欢凤凰。”在与靖西博物馆副馆长的交谈中,他说:“靖西地区对青蛙崇拜很少见,喜欢凤凰的人更多……”

不只是云南的农人支系,广西的一些壮族地区也保存着许多关于鸟的传统文化。但鸟作为图腾仅是一种揣测,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细枝末节去推理,虽然揣测和推理所得的不一定是真相。譬如说,留存至今的“鸟衣”,它宽大的袖子如同鸟的“翅膀”,在“侬”语中称为“必迪兰”,而百褶裙的臀部位置还接着凤尾,着衣者头上佩戴银项圈铸成的“鸟头”。在“侬人”支系中,鸟图腾的迹象比较明显,如在他们的语言体系中,“人的灵魂”称之为“鸟命”和“绿色生命”(壮语为“骆命”和“命侬”)。

在云南文山壮族传说中,“乌鸦”是一小姑,被尊称为“小姑女神”,在《巫经》中称为“乌鸦小姑”。而在一些地区的壮族原始宗祠挂图“佬法哞”,竟然也是一只巨鸟。当先民们祈祷神仙庇护,期望风调雨顺时,便请求神鸟飞上天去告知神仙凡间百姓们的心愿。可以说,壮族现存的各种记载,无不透露出壮族先民对鸟图腾的崇拜痕迹。

笔者在此行采风中发现,各种鸟的形象或凤凰的形象在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普遍出现。譬如,铜鼓中的飞鸟,绣球中的喜鹊、仙鹤,小儿背带心中的凤凰,农民自己亲手制作的绣花鞋面、被面上的各种鸟类……鸟的品种与造型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不过,在以凤凰为主的装饰图案中,壮族人民又选择了锦鸡、公鸡、鸳鸯等鸟类身体中最美好、最生动的部分(如冠、翅膀、长尾)进行重构、变形、夸张与组合,并选取牡丹等吉祥寓意的花卉,以高度理想化的状态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吉祥之鸟,从而产生了林林总总的鸟的形象。此时的鸟,已然不能分辨是鸡,或孔雀、凤凰,可能是“公鸡头、锦鸡身、孔雀尾”等集为一体的鸟的形象,是壮族人民智慧和理想的综合呈现。

结 语

时至今日,“鸟的图腾与崇拜”已经淡然,但鸟为壮族人民带来的吉祥如意、幸福平安、自由美好的理想传承至今。壮族人民选择鸟类图形不断地承传与发展,将其运用于壮锦、背带心、绣花鞋、绣球等物品上,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装饰与点缀,并使他们的未来在美好的祈愿中继续。根据创造布洛陀的壮语意思是“鸟的头人”,而生育女神姆六甲的壮语名“鸟儿的母亲”,这两个重要记录线索,我们可以认为:布洛陀和姆六甲皆为鸟类,他们的称谓显示了壮族先民对鸟的认同与崇拜。因而,壮族人民将自己打扮成鸟的样子,头戴鸟冠,身披鸟衣,在信仰和希冀的河流中一路狂欢。

猜你喜欢
靖西壮锦翠鸟
帛锦时韵*
白描画禽鸟(八)
罗常乐作品选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法治化背景下靖西文化建设研究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广西靖西麻鸭获“地理标志”认证
家长切莫学翠鸟
大型歌舞剧《壮锦》的审美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