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19-01-12 10:53
赢未来 2019年31期
关键词:群文读书文本

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四川绵阳 621000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不仅号召了要深入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提出了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求,更是指出了要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教学改革方向。因此,在现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指导学生展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以此在教学方向的明确中,教学要求的完成下,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1 确定阅读主题 整合阅读材料

会影响到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的,还包括了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事实上,只有契合于小学生阅读学习需求的、高质量的阅读材料,才能吸引到学生,才能让学生对群文阅读学习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在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下,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陶罐和铁罐》课文时,为了能够训练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教师就可以以《陶罐和铁罐》为切入点,对与此篇课文相关的童话故事进行导入。如《馋媳妇》《西游记》(节选)《特别的邻居》等等,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本,要在将“用对话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的群文阅读主题充分展现出来后,让学生们在实际的群文阅读中,对不同文本中的对话语言特色进行对比分析。在小组内,教师还可以利用对学生的加强引导,让学生对不同的文本中利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方式进行探讨,让学生们对不同性格人物的语言特色、不同职业人物的语言特色等展开系统的分析。让学生们在群文阅读和针对性的学习分析中,深化对语文课程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文语言表达能力。使得能够在群文阅读有效性的凸显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综合探究能力,从而促进群文阅读教学质量的优化提升。

2 结合微课阅读 信息化学生美学素养

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展开语文群文阅读时,首先应该让学生们深入的分析出群文阅读的主题;并让其以教师的指导为依据,主动的探究群文阅读的内容;而后在多元化探讨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整合文本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学习理解。如此方能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高效化开展中,多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从而在教学效果的优化中,达到学生语文素质的锻炼培养。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就可以以课文为基础,对与此相关的群文阅读教学训练进行开发。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对微课等创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引入;应该利用微课对课文中的景色进行展现;应该同步制作出群文阅读中的景色视频,并在形象化的展现视频时,指导学生对其中语言文字的美进行感受。其次,教师可以以“景色描写”为群文阅读主题,组织小学生阅读《长江之歌》《烟台的海》和《三亚落日》。在学生的阅读中,教师还要对与此对应的微视频进行播放;要引导学生们在阅读中对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进行探讨;对其中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塑造出来的美进行分析;对文本的语言美、和谐美和音韵美进行感受,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体会。这样既能信息化小学生的语文群文阅读,又能够在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时,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发展。

3 开发阅读分享 拓展阅读范围

有效的群文阅读自然离不开学生主动的交流探索。因而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展开语文群文阅读时,应该让学生们充分的阅读和分析文本内容,让学生们在和谐的沟通交流中训练自己的阅读技巧,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丰富自己的阅读视野,锻炼自己的文化理解能力,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体验。

譬如,小学教师在组织学生们阅读学习《古人谈读书》方面的文本内容时,就可以将群文阅读的主题定为“古今读书思想的对比”。其次教师再让学生们以此主题为基础,对现代社会与读书思想相关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如培根的《谈读书》《朱光潜谈读书》《钱穆谈读书》等等。紧接着,教师需要在了解到学生的阅读实情后,对阅读分享活动进行举办,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对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想进行分享,并尝试着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和读书思想的理解。通过此一来能够给予学生自我展示表达的机会,二来可以对学生的个人情感进行融入,使得能够在强化学生读书文化的理解能力下,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群文阅读成效。

4 结语

实践证明,利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既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适当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活动的重点和目标,以此在完成预期的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下,达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群文读书文本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群文活动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