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9-01-12 16:07周进军
中国乳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体病奶牛场红细胞

文/周进军

(宁陵县畜牧局)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奶牛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多发生于气候高温、高湿的夏季,该病原可寄生于红细胞的表面,导致病患出现发热和溶血性疾病[1,2],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该病一旦在奶牛场发生与流行,很难得到有效根除,给养殖场(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18年8月初,宁陵县某奶牛场出现慢性消瘦、发热等临床症状,部分奶牛甚至死亡,给该奶牛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通过观察该病的临床症状,同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最终判定该病为奶牛附红细胞体感染所致。通过积极治疗使得该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具体诊断和治疗过程如下。

1 发病过程与临床症状

宁陵县某奶牛场共饲养奶牛约50 头,2018年8月初,该奶牛场有3 头奶牛出现采食量下降,饮欲增加,精神沉郁,尿液呈茶色,有的尿中带血,反刍频率下降,瘤胃蠕动音减弱,腹泻等临床症状,体温有所上升,为41.3~42.2 ℃,且呼吸困难,养殖户以为是细菌病感染所致,对发病奶牛使用抗生素、柴胡等降温药物治疗,该病在短时间内有较明显的好转,但停药后1 周该病又复发,且其他奶牛也出现类似的临床症状,3 头奶牛均出现产奶性能下降、贫血和渐进性消瘦等症状。据畜主反映,发病初期曾用链霉素、青霉素、安乃近和抗焦虫类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病情持续加重,1 头奶牛死亡,后采取西药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病理变化

通过对发病死亡的奶牛进行解剖,观察其病理变化。发现被剖检奶牛明显消瘦,血液稀薄,血液凝固时间长;心包出血,心冠脂肪黄染,腹腔内有积液,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血斑,且皮质和髓质的分界较为模糊不清;胃肠道等黏膜出现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

3 实验室检测

采集患病奶牛的新鲜血液,取适量血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并以等量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采用血液压片法对血液中的红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发现受检血液红细胞表面有数量不同的球状或棒状的小体,这使得红细胞表面为星状或多边形状,初步判断为疑似奶牛附红细胞体感染所致[3]。

通过将血液样品处理后分别涂布于普通琼脂培养基或鲜血琼脂培养基上,于37 ℃分别培养24 h或48 h均未发现菌落生长的情况,初步判断为无细菌病感染。

4 药物治疗

通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可初步判断该病为附红细胞体感染所引起,为了对该病进行有效的治疗,采取了西药治疗法。

4.1 使用贝尼尔对发病奶牛进行深度肌内注射,其用量为4 mg/kg,使用频率为每天用药1 次,连续用药4 次,对发病严重的奶牛在停药3 天后,再次用药;使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溶液对发病奶牛进行肌内注射,用量为50 mg/kg,每天用药1 次,连续用药4 天;对其他未发病的奶牛群进行体外、体内驱虫。

4.2 为了尽快让患病奶牛恢复体质,同时采用了辅助疗法,即对患病奶牛进行静脉注射适量的5.0%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和维生素B溶液、10.0%氯化钙溶液。发病严重的奶牛每天1 次,连续用药4 天;不严重的奶牛每两天1 次,连续用药2 次。用药1 个月后,对该奶牛养殖户进行回访,发病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5 讨论

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方式包括有节肢动物或吸血昆虫传播,而本病例的发生也是在高温高热的夏秋季,且该奶牛场中卫生管理情况较差,导致蚊虫滋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迅速传播。因此,提高奶牛场的卫生管理水平,且定期对奶牛进行体内、体外驱虫是十分重要的。

附红细胞体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否则通常引起奶牛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给治疗增加难度。临床上使用抗生素和退烧药虽然也能降低体温,但是不能根除,一旦停药,体温又升高。由于附红细胞体破坏红细胞,引起的症状是全身性,在治疗时要纠正酸中毒、补液、消炎退热和强心保肝。本病例治疗上就采取了补液等辅助疗法。对于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多使用贝尼尔,该药又称为血虫净,为新型研发的抗血液原虫病,主要是通过抑制附红细胞体细胞核酸合成,使虫体不能正常代谢,最终导致其死亡,对该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4]。本次使用的药物也是贝尼尔,通过对患病奶牛进行及时治疗,并辅佐其他的治疗措施,使得患病奶牛及时痊愈。

猜你喜欢
体病奶牛场红细胞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
Floating dairy farm 漂浮奶牛场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
真绅士
华北最大奶牛场在天津宝坻建成 每天可供100吨原奶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