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要则

2019-01-12 17:56柴可群
养生月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情志慢性病

◎柴可群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31001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简称慢性病,是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和医疗费用昂贵,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它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一组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病程长,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很难彻底治愈,具有不可逆性。

生活方式在慢性病中起主导作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 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而取决于个人的因素中,生活方式是主要因素。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包括酗酒、缺乏运动、高盐、吸烟、高血压、肥胖等。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疾病的发生有着深刻的认识,在防治慢性病方面独具特色,兹从以下两大方面论述。

防治三原则

1.辨证论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证论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行综合分析,从而辨别出其为何种证候,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取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在慢性病的不同阶段,随证防治。

2.整体观。这包括天人相应、五脏一体与形神合一3 个方面。《黄帝内经》言:“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天人相应是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其主要精神是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例如在辨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黄帝内经》中讲到,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提出了五脏一体的理论。

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神生于形,但从作用上说,神又主宰形,形与神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人体生命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

3.治未病。《黄帝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

保健五要点

1.饮食养生。食养应均衡得当,《黄帝内经》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其中的“五谷”为麦、黍、稷、麻、菽;“五菜”为韭、薤、葵、葱、藿;“五畜”为牛、犬、羊、猪、鸡;“五果”为李、杏、枣、桃、栗。此言指出日常生活中要均衡饮食,各个种类的食物均要有所摄入。

食养应饮食有节。简言之,即“简、少、俭、谨、忌”。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黄帝内经》中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为养生延年之大法。如甘味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少吃生冷、燥热、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关于肿瘤患者能否吃“发物”的问题。所谓“发物”,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是少数具过敏体质的病人在食用后会引起过敏反应。民间所称食物中的“发物”,如鱼、虾、鸡等都富有高蛋白,是肿瘤病人的极佳食物,能保证病人体内所需的营养。对多数平时曾吃过这些食物而从未发生过敏反应的肿瘤病人,毋需忌食这类食物。

2.起居养生。生活规律破坏,起居失调,则精神紊乱,脏腑功能损坏,身体各组织器官都可产生疾病。特别是年老体弱者,生活作息失常对身体的损害更为明显。《黄帝内经》中提到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其中有专篇论述了一年四季每个季节的养生要点。如“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 个特定节令,是自先秦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每个节气的养生各有特点,如立春养生,重在顺应木气升发,以养木为根本。木性升发,喜散恶收,喜动恶静,喜阳恶阴。当吃些辛散之食物,而少吃酸咸。阳气升发,人气亦应之,此时,人们当于晴好天气适当运动。雨水养生,需养木气之敛,勿过于动摇木气,勿过食辛辣温窜之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丁香等温热调料。

3.情志养生。所谓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惊、恐等7 种情绪。中医认为情志是由五脏中的精气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志与不同的脏器相对应,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七情过激可产生脏腑病理变化。《黄帝内经》有“喜怒不节则伤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等的记载。

平时调摄情志的方法有很多种。以情制情法,是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原理,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如喜伤心者,以恐胜之。移情法,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人的情绪。如琴棋书画移情法,以舒畅情志。升华超脱法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中去。如司马迁编修《史记》。其他的还有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等。

4.运动养生。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动则不衰”。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均指出了运动在养生保健中的重要性。中医运动防治慢性病有三大要领,即意守、调息和动形。三者统一,以意领气,以气动形;运动适度,不宜过量,持之以恒。诸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均能运动筋骨,疏通经络,调理脏腑。

5.环境养生。《黄帝内经》中讲:“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指出了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寿亲养老新书》提到“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即要通风除尘;《老老恒言》讲到“室中当户,秋冬垂幕,春夏垂帘”,即要温湿相宜。笔者认为,理想的宜居场所应具备这样几个因素:①洁净而充足的水源;②新鲜的空气;③充沛的阳光;④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

中医药防治慢性病以治未病理念贯穿始终,重视辨证论治和整体观。慢性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中西医多方面措施来进行综合干预,才能取得相应效果。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情志慢性病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