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微响

2019-01-13 09:59韩光浩
现代苏州 2019年3期
关键词:正字脆响天地人

无爆竹烟花之乱耳,春节清静得有点过份。再加上大城人去,城市空荡的少了年味,不得不感叹过年的“仪式感”在弱化,但转念之中又让人思忖,既无丝竹之嘈杂,又无案牍之劳形,前人正是给予了后世一个机会体悟,为何爆竹,又何为春节,何为正月。

查阅典籍,中国人之“爆竹”一事,可溯源先秦之时,那时称为“爆祭”,是燃烧柴竹以“敬神驱邪”。《周礼·春官》篇所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实就是烧,但其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柴竹要发出声响。这种声响,和古人占卜加热龟壳,以悟天命的微响相似。而“爆竹声中一岁除”,则是有了火药等物料之后,王安石所处时代延袭下来的新俗。

古人柴火之中这一声脆响,得之天地之间的本然,亦是让人心悟得向天地的敬畏和感恩。这一声声脆响,是一种很古老的自然之歌,自非人人都能听懂,因为她有着一个隐秘特征,那就是她的窃窃私语,似乎是通过特殊的语言和声调与人交流。所以身外之“爆祭”易闻,而心内这声“爆祭”微响,是要等在去除杂念,反身内求的静谧中才可以听得明白。世间明眼人如冯骥才先生曾说,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倒计时地数着数字进行新年狂欢,而是静静地“守岁”,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这柴火中的脆响,正是生命匆匆。当人生不再有爆竹,却不可不无内心的这一声脆响。生命是谜底,一丝微声是谜面,而守心是猜谜的必经之道。

古人以外修内,听闻哔哔啵啵的柴火燃烧,爆响到无声,火热到冷寂,由此悟得生命的短促却又周而复始,空无虚静,繁华一炬,复归于正。

正字难求。不偏不倚,须平淡空无,才谓之正。而当代人对正意,只是存理念之感,少有了那一种感受和敏锐。物质时光中,人们淡忘了岁月如歌,天地节气,只记得那些繁闹之节。春节过后,初五是路头接财神,十五是花灯闹元宵,处处有欲望之堆积。而“正月”这个词仅在“春节”前后昙花乍现,正字在春节时分的含义,已经在现代汉语和现代生活中慢慢消失。

古人留给我们的正月与正字,是心意之象。正月之义与天、地、人的开端息息相关。而作为正月第一天的春节,本义是开端,天地人的开端。冬至是一阳之未发,到了正月,天光便真正长了起来,地气也暖了起来,人居天地之中,用心体会,春光慢慢开始了。而回观“正”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口,好像一个方形的城邑,表示目标所在、目的地所在;下面是一个止,也就是脚,正向着城邑。合起来就是脚前进的方向,表示人要到某个地方去。正月之所以可以表示岁之首月,就是因为“正”的这个意思。人要去某个地方,那就要不偏不斜地走下去,因此“正”就有了不偏、不斜的意思。所以,经典才是正道,正经八百,正儿八经。读经典的人,做人不偏不斜,便是正直。做事不歪不曲,便是要公正。使他人他物不偏不斜,便是要端正、肃正。

而中华文化最核心的是什么?中正平和之道。用儒家的话来讲,必须正心。《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明德乃天地之正,明明德,才有苏州园林里的天人合一,正心修身,方处处是感,开得出时代新意。

正,是感应,是道路,也是学风。母校的东吴大学老校门上,忘不了的几个字,便是“养天地正气”。正气,既可以指充塞于天地之间的那股浩然气,也是指清正的学风。正,也可以是文风,曲风。苏州人讲字正腔圆,走出义巷的俞振飞先生整理十六大昆曲腔格,也是为了曲事圆满,如临大宾。然而腔调之正,固然重要,然仍为小艺。孔圣所谓:吾有知乎?吾无知也,吾空空如也。然后由心知性,即性知天,证入万物一体之境,方可落落大方,正大光明。

体天地人之正,正天地人之始,就是正月之意。如果正月里的好时光都拿来取乐消遣,真乃买椟还珠。中国的道也罢,艺也罢,这一切都不能以外在的标准与形式来检验,只有当事人发自内心地觉察自省,才可能修成正果。

长沟流月去无声,吹笛到天明。正月之始,是正人身心之机,也是复归中正平和的新一年之始。

猜你喜欢
正字脆响天地人
彭美英:将今生献给正字戏
村哥放牛
和谐天地人 中华大吉祥
正字·遣词·造句·达意——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天地人》
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研究
晨歌
我听见骨骼的脆响
读雪
广西祭祀建筑文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