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中物理难度与学生认知能力的关系

2019-01-13 16:44杨帆
魅力中国 2019年38期
关键词:电学思维方法

杨帆

(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学物理教材版本虽多,我看来区别主要在与初二和初三到底是力学先学习还是电学先学习上。当然二者的具体区别和效果还有很多,我将会在专门的相关论文中详细展开。就我所教授的学生反映,无论是初二学习电学还是力学,他们都感到有一些困难。但是到了初三,情况却正好相反,无论是电学还是力学,有很大一部分原来在物理上面的学困生却神奇的能够学懂,甚至有一部分还很优秀。最开始我将此归结到学科知识体系,学时安排,学生重视程度等等外在因素上。经过很多届与学生打交道的经历,我发现外因虽然有,但是起决定多用的却是学生的“内因”。这个“内因”就是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除了这三种认知能力之外还有:态度(情绪和情感的反应,形成学习者对态度,指使学习者形成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动作技能(有组织、协调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就“认知能力”本身这个科学范畴我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我就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经历进行一个浅显的总结。

我觉得造成学生初二在学习时的主要困难在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不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各科知识的完善,社会阅历的丰富等等一系列的变化,学生在初三时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在初三时,无论是电学还是力学,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原来理解起来很困难的现象、定义、公式等等也就变得简单了。同样的现象也表现在初三下期对初二知识的复习上。在初三下期的总复习时,当复习到初二的内容时,原本初二知识学得不太好的同学,如果在初三上期的学习中他已有很大进步,那他通常情况下也能够很好的理解初二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还有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学习信心”的建立等等方面的进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更加有成就感。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初中教学实践中,在高中的教学中同样如此。我觉得国家教改组的专家应该也意识到了这样的情况,所以在高中教改中才会改变原来高一、高二、高三知识分段学习的情况,这样分段学习的情况由于知识的难度上升的太高,所以导致一部分学生直接被淘汰。现在采用轮次学习和选修学习的方法,第一轮学生“认知能力”低一些,所以知识要求的深度就浅一些,但是知识广度上却是大为增加。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也就相应的增加了。而这种情况也不仅表现在自然学科领域,在人文学科依然是这样。我上初中时“买”和“卖”、“己”和“乙”这两组字我区分不了,常写常错。尽管老师和家长反复用各种方法来教授我怎样去分辨,但是我依然区分不了。但是在上高一时,我有一天就像醍醐灌顶一样突然感觉要区别它们好简单。在英语的学习上也是如此,在包括大学的念书期间我英语上最怕阅读理解,因为里面会出现很多不认识的生词和短语,但是在我英语职称考试时,我正确率最高就是阅读理解了,虽然不认识的生词和短语更多了,但是我却能很好的理解它们。不是它们变“简单”了,而是我变“聪明”了。而学生的认知能力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起来的,那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尽量区通过这个关卡呢?

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分解教学的难度和梯度,分层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等。激发兴趣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好了,后面那些才有实践的可能。我们知道孩子学习打电脑游戏是不需要别人教怎样通关的,那就是因为他有兴趣。而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则是一个广泛的课题,不同的老师方法不一样,不同的学生的信息接受方式也不一样。有的老师依靠个人魅力,有的老师展现知识的渊博,有的老师靠亲和力,还有的老师用现实的需要。种种方法,不一而足,所以在这里就不详谈。反正最终效果达到让学生喜欢物理就行。有了兴趣就可以进入第二步了,怎样才能有成功的喜悦?就是将教学内容和学习的难度进行分解。老师有时会走入误区,以为一次要将一节的内容全部让学生理解掌握,在重要章节上反复训练,反复强调。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会被这样机械的训练磨灭的。我采用的方式是轮次的方式。在遇到重要的章节时,第一轮学习新课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基础知识的认识与原理定律的理解,不在较难的综合应用上要求太多,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就愿意去接受,也就会有成功的喜悦。在一章或一个知识体系学习完后,再进行第二轮的加深理解与综合应用。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所以当难度逐渐提升起来时,也能跟上。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不宜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和盘托出,将结论直接奉献。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打破思维的旧框框,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并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问,鼓励学生对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出质疑,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必把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到与自己的答案一致才算正确。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问,不可嘲笑学生的问题可笑、古怪、钻牛角尖,否则会大大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扑灭创造性思维的“火苗”。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环。所以,我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能力得到了确确实实的培养。学生之间也可提问题进行互相启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个体的思考压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电学思维方法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对一个电学故障题的思考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二)——自主招生怎么考电学和磁学
“串烧”式电学实验复习法お
解读电学实验中“三个选择”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