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于佳乃佳
——《张孝玉书法文选》序

2019-01-14 15:45叶鹏飞江苏常州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年4期
关键词:帖学书法史书风

◆叶鹏飞(江苏 常州)

我与孝玉道友因诗结缘,至今二十余载矣。孝玉涉猎广泛,博览群书,诗文书画兼通。近年来又常见其书法史论研究论文刊登于多家学术期刊,洋洋万字,真知灼见,字字珠玑,可成体系,这不禁让我敬佩不已。“见字如面”也,每每读他清新的文字,总能感觉到其思想深处缜密的逻辑和严谨的史学研究态度。孝玉从诗文书画的创作实践进入书法理论研究的状态,又能颇有造诣,他一定有常人难有的才情和旺盛精力。

南宋张无垢读书,其“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足见读书人之勤奋。孝玉这样的皖地学者,亦不乏如此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孝玉的勤奋,遂有成果累累,近日又收到了孝玉的一叠作品,有笔墨丹青,有文字书稿,闻知又将集结出版,十分欣喜。遂夜坐书房,静听蝉语。虽然屋外天气燥热,但看了他的文章,顿觉神清气爽,有些精彩的论述也让我不禁深思。

孝玉对书法理论研究基于传统史学方法,对历代书法名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试图通过相关文章揭示出书法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退笔如山未足珍”——苏轼与宋代尚意书风》一篇以史论相参的方法,对苏东坡作十分深刻的评论,他从艺术风格发展的连续性角度分析了苏东坡“尚意”书风与唐人法书的差异,通过对苏东坡书法的剖析来解读苏轼其人,解读他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书和血泪,法逾钟王”——论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一篇则从颜真卿家学入手,以时间为线索,分析颜真卿的传世名作及其书风转变的原因,并认为颜真卿的书风直接影响了北宋“尚意”书风。《物聚所好,亦会有天幸 ——裴景福其人其书其藏》一文深入挖掘鲜为人知的史学资料,洋洋万字,将裴景福的形象鲜活地复原,此文是目前所见对裴景福生平传记最为详实的一篇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独立书斋啸晚风”——徐渭与浪漫主义书风》一篇从徐青藤的名画《墨葡萄》的题画诗展开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将徐青藤坎坷的命运于明中叶的社会状况联系,从美学角度分析认为徐青藤“反中和美”的书法对古典帖学审美规范的极端背离之根源,其实是社会文化环境之影响及其师承、思想、学养、性格、阅历等因素合和所促成的。在《“北碑南帖”——清代“帖学”与“碑学”之辩》中,孝玉认为清代帖学的研究范本并非立足于魏晋“二王”书迹,而是立足于宋代的《淳化阁帖》,这一见解为我们了解清代帖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清代前期的学者梁闻山曾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人尚态”,孝玉以全方位的视角,对清以前五个朝代的书法风格作了一个概括。艺术风格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断的否定与被否定,既有延续又有超越性的断层,在孝玉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这个规律的深刻认知。

孝玉著史不泥于古法,他能打破前人观念,他研究名家不仅能联系书家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交友范围、生活经历、师承状况,还能查阅史料、复原当时的社会环境,并联系古今相关名家,全面分析其书法风格的转变及其形式特色。

孝玉的研究能发挥地区文化资源优势,深挖家乡文化资源,在对裴伯谦、梁闻山、台静农、王潜刚、赵不仁的研究上,他挖掘了不少珍贵的史料,这是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贡献,其深挖材料的精神也是当代青年书法史学研究者的典范。

“无意于佳乃佳”用来形容孝玉十分贴切,从他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他甘于埋首于故纸堆的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他的文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书法史,通过充实的史料和独辟蹊径的研究角度为研究书法史提供新思路。假以时日,孝玉必将鹏程展翅,在书法理论的花园中开垦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成绩!

夏夜昏灯,寥寥数言,以此为序,以表对孝玉书法文选出版的祝贺!

猜你喜欢
帖学书法史书风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论龙开胜的帖学创作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书法史讲座(三)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新帖学价值范式的确立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