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探究

2019-01-14 02:32钟少英
求知导刊 2019年34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开发高中语文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倡导教师从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中自主开发高中语文课程资源,促进其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为了践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新要求,教师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作为国家课程资源的补充,能够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开发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时要有本土意识,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科特点。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4-0035-02

引    言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某一行政区域内的自然风光、社会经济、科技人文等方面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资源。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国家就提出“要改革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近20年的时间里,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尝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课程资源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但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别,不同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存在较大差距。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比较落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时明确指出,课程方案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要“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由此可见,为适应新时代发展,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课程资源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课程标准的背景出发,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探讨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原则。

一、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有助于践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新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几方面的内容需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的始终。这三类课程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教师应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指导下,“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生学习三类课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其中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要求学生“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开发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挖掘更多的符合高中语文课程发展需要的课程资源,加强高中语文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能为语文课程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语文课程的发展。

2.有助于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课程资源是丰富的。朱绍禹先生认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不断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引领学生在浩瀚的语文海洋里乘风破浪”[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教师要“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要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努力建构教学共同体,努力适应、积极参与语文课程改革”。这个崭新的转变,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语文教师不只是国家语文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编写者、使用者。教师必须要有自主学习意识与研究意识,不断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与专业素养,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驾驭大量的课程资源。另外,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为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自由。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周边资源、学校办学条件、生源情况及个人教学风格等,合理选择并整合相关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以提升教学效果,傳承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自觉站在课程发展和改革的高度审视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锻炼其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组合能力,增强自身知识储备、理论素养,全面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真正实现教师与课程一起成长。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美国教育家泰勒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校资源,加强校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之外的环境打交道”的建议[2]。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加强了学生与校外环境的联系,大大丰富了其课程学习资源。与国家统一的课程资源不同,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打破现实教学条件的各种限制,使课程更具自主性与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其中,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着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校与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充分利用身边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较之国家统编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本校教师根据生活实践精选、重组课程内容的课程学习资源。它可以把抽象、枯燥的语文学科知识与人文内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生活实例,更能关注到本校学生的个体差异、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其综合实践能力。它让学生在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同时,发展与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使其形成科学的人文素养,为其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为其理解、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发挥更好的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1.本土化原则

这里说的“本土”是指“本乡土”,也就是本地区,本土化就是要突出本地特色。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在探索开发利用语文乡土课程资源时,必须因地制宜,认真分析本地区的资源特点,根据本地区实际的社会资源情况,综合考虑学校办学环境、师资生源等情况,积极开发潜在的乡土课程资源,凸显地区文化资源特色。例如,笔者在教学节日主题的古诗词时,在讲到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一夜鱼龙舞”一句时,就把本县龙南镇小梅村每年正月十四舞火龙、汤塘镇田心村每年正月十五舞鲤鱼灯的文化习俗融入课程,借助视频、图片、文字及学生亲身经历等资源,让学生在本地特有的民俗中感受诗词意蕴,领悟传统节日文化。乡土课程资源是国家课程资源这个“大同”文化背景下的“小异”,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很大的文化传承意义。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不同地区拥有的乡土课程资源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对当地富有特色的生产、生活等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本地特色,遵循本土化原则。

2.学科化原则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开发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作为国家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教师一定要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乡土课程资源涉及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在将這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时,教师要注重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突出语文学科课程特点,否则就容易上成地理课、历史课……如多年前,由于当时各类资源有限,课程资源研发经验不足,我校语文学科开发的校本课程“走进佛冈”编写得较为粗糙,没有很好地与语文学科特点相结合,只是介绍佛冈地区的山水资源、历史发展、各类民俗等,以致学生说“觉得像上文科综合课”。因此,语文教师要找准课程资源开发的切入点和出发点,将乡土课程资源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本地熟悉的人、事、物中学习语文,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提高其语文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促进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全面提升学生个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生本化原则

所谓生本化,就是以学生为本。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差异。不同地区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在语文学科的认知能力、活动实践水平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以笔者所在中学为例,它是一所山区县属高中,与发达地区的中学相比,在校学生整体语文综合能力较差。本校学生中,来自县城的学生从小的成长环境、家庭与学校教育等方面整体优于乡镇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明显优于乡镇学生。基于此学情,笔者在开发本县乡土课程资源作为语文特色课程资源时,首先通过走访与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学情,征求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确定方向;其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知乡情·诵经典》。此教材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与好评。学生对该教材学习兴趣浓厚,原因在于该教材能让他们感知到经典诗文原来如此贴近生活。所以,在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只有切实关注学情,以学生为本,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结    语

乡土文化资源内涵丰富,这些资源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伴随学生成长,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认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化作用,是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无法替代的。合理地开发高中语文乡土课程资源,既丰富了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滋养了语文课堂,又凸显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陈晓丹.教学机智——高中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J].名师在线,2016(12):32-33.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钟少英(1983.10—),女,广东清远人,本科学历,高中语文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开发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