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良好“数感”养成的引导者

2019-01-14 02:26郑志梅
新课程·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引导者学籍数感

郑志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数”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己去感知、发现,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一、激发兴趣,培养数感

数字语言精练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一切数字活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数感”基础上。换句话说,数字游戏离不开“数感”,数学活动也不例外。“数感”影响着一切数学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数感”,必须加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升他们的对数字认知的兴趣。

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时,重点理解各数的含义,从数字“1”开始:(出示主题图)师提问:火箭有几枚?(生:1枚)再提问: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上还有那些物体的个数也是“1”个呢?(生:1支笔;1条绳子;1片草地)追问:你能用“1”说句话吗?(这下学生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1种植物;1个苹果;1个地球;1家人)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拓展他们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数字“1”的含义,让学生觉得这个“1”真了不起,居然可以表示一个物体,甚至是一些物体,从而体验到数字的精练、奥妙、有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字的兴趣,同时又让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产生“数感”。

二、巧设活动,提升数感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我们不能无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时,如果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已有经验出发,设计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发现数字中存在的奥秘,这样一来使数学学习将不再枯燥无味,往往能够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课时,学生已有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经验,课上直接出现“50、15、40、52、96”这五个数,让学生进行排序,并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于两数的排序比较容易完成,对于好几个数的比大小还是存在一定困难,题目还要求对于四个词语数学语言的运用,如果马上要求孩子解题,孩子可能比较茫然。因此,教学时不急著让孩子排序,先开展5人小组活动,让学生每人各自选择一个数,用上题目中4个词语说一说,进一步感知这些数的大小,并用精练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我)96比(你)15大得多;(你)50比(我)40大一些;52比50大一些……通过不断地表达,降低孩子排序的难度,然后再用“>或<”把这些数合理地排列起来,通过这一个活动,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思考、探索,给孩子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让孩子进一步对数的大小感知提升。

三、用于生活,内化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活动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简单的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跳动的音符。

例如:教学“数字编码”的教学设计,师出示这么一连串的数字,学籍号:200703321,身份证号:350600200708083028……学生一看。“哇这个数好大”“这个数更大”,都不懂得这么多数字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不理解数字可表示自己的身份,都很惊奇。因此,老师出示本班学生的学籍号,这串数字就是代表“陈×同学”,惊奇中露出了求知的眼神,通过讲解:200703321表示“2007年入学三班32号同学,该同学是男生”,在讲解身份证的编排方式,同学们惊奇发现,数字还可以表示人的身份、所在地、男女……神奇的数字无所不能。接下来,老师通过引导你们也来编一编自己的学籍号及身份证号的活动(等学生编写完,出示学生的真实学籍号、身份证号让学生核对),通过这么一个活动,孩子饶有兴致,玩起了数字游戏,把数字当成跳动的音符,玩得乐开了花。这样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认知的兴趣,产生对数的无限向往,内化对数字的运用,明确数字在生活中无所不及,形成把数学运用生活的自然活动。

总之,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我们应该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引导者学籍数感
正确把握教师角色转变合理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高校学籍异动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在学籍管理中的应用与实现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教育部:不得将学籍作为中小学生入学和转学条件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