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与培养的路径探析

2019-01-14 09:10丁爱玲张亚丽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途径高校

丁爱玲 张亚丽

【摘 要】 本文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作了界定,阐述了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分析了高校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与培养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与培养的具体路径。要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优化协同育人目標,强化协同育人能力,细化协同育人举措。打造一支充满正能量、积极主动发声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与培养;协同育人;途径

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尤其是网民比例最高的大学生群体,极大地拓展了个人的言论空间。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对他们关注的某个问题或事件,表达个人观点,使得传统大学的思想引导工作的话语权被削弱。但是,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在网络上以浏览信息为主,较少发表个人观点。少数有着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视角、独特的感悟见地和较强的分享精神的大学生,就能够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网、贴吧等当代青年学生热衷的网络媒体,影响到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舆论导向。这些人,就可以称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这些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多是在非正式组织中自发形成的,在学习、感情、工作等多方面,通过网络有效地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和朋友。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要提升思想引导工作的辐射性和渗透性,增强应对新媒体技术挑战的能力,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话语权优势,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立足校内部门联动,厘清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特点、功能等问题,进一步培养培育潜在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以及凝聚引导既有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从而打造一支高校所能培养与引导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着力提升高校的育人能力与实效。

一、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界定

诚然,并不是所有上网的大学生都有能力成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真正能够引导大学生舆论的,一般是精于思索、善于表达、乐于分享、勤于发声的学生群体。

1、精于思索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有着突出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能够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关注热点问题,利用各种途径获取重要信息,并靠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理出头绪,迅速做出理性判断,形成个人独到见解。尤为重要的是,能够为大学生所追随的意见领袖的观点,往往是深谙受众心理,代表着大多数朋辈心声的。

2、善于表达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有着熟练的文字表达能力,他们能够将梳理出来的社会问题的实质及当代青年关注的思想热点,以诙谐幽默、简短犀利、生动精辟的网络语言表述出来,提高其在网络上的认同度与号召力。如果不懂网络语言及其符号体系,再华丽优美、逻辑严密的观点也不能让大学生网友获得共鸣,无法感染和吸引大学生。

3、乐于分享,勤于发声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有着较强的分享意识和生活热情,对公共事务和校园热点有着强烈的参与热情,喜欢通过网络分享个人的独特见解。他们活跃于不同的网络平台,通过发表大量的网文、组织一系列网络事件,而在大学生网民中具有较强的认知度。

二、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朋辈代言,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见之所以能够被广泛接受,并产生反响,不是因为他们身处什么职位,拥有什么特权,而是因为他们的观点代表着大多数大学生的心声,才会引起更多朋辈的关注,引发共鸣和互动;二是广泛的影响,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对社会公共事件和校园事务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们有时极大地推动了网络事件的发展。比如武汉大学的学生在网络上发布的“枫二学子耐热强,电风扇,背靠墙,皇皇武大,何处可乘凉?”这样一首打油诗,因在网络传播广泛,而直接推动了武汉大学“空调进学生宿舍计划”的实施,进而全国众多高校启动该项计划,可见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三是意见说服,当网络上出现意见相左,甚至争论不休的时候,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见可以帮助争论双方理性思考,引导看客明辨是非,可以起到很好的意见说服的效果。

但是,“意见”毕竟不是“真理”,尽管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多数在学识、见解、表达等方面有着优于大多数同龄人的特点,但一方面因社会经验不足、专业素养欠缺、信息掌握不全面等原因,其广泛传播的“意见”也会有对有错;也有部分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为了获得在网络上“成功”与“追随者”,而过度偏激,哗众取宠,迎合大众,随波逐流,甚至造谣、诽谤,很容易误导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对其追随者的影响力是有限的、非强制性的,有时追随者只选择性地、片面地接受网络意见领袖的部分意见,或者曲解、偏离网络意见领袖的看法,而出现“歪楼”、“水楼”现象。

因此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和说服教育的作用,也会因其较大的号召力和煽动性消极负面地影响大学生。

三、高校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与培养上面临的挑战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方面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广泛性和便捷性,着力培养一支政治导向明确、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

有责任、有义务并不意味着已经做得很好。事实上,目前高校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及引导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1、技术上的挑战

网络意见领袖识别和网络舆情分析需要利用数学、计算机、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对网络数据进行有效抓取、量化统计和分析判断。特别是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因其动态性、嬗变性的特点,[1]使得对其的发现和识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高校辅导员缺少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仅靠在微博、贴吧、论坛等平台蹲点式的观察分析,既在时间和人力上不可行,在技术上也无法做到科学有效。

2、人力上的挑战

高校在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地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其压力很大。另外,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需要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建立起平等、长期的沟通和联系,需要及时知晓其思想波动,热情为其答疑解惑。这种沟通和联系既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不能只是应付某场网络事件危机的临时性工作,而是一项日常工作。所以,这项工作不可能由高校某一个群体来做,而是由多部门联动才能实现。

3、草根群体的挑战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因其独特的魅力而自发地在网络上脱颖而出,并由大学生网民自由选择追随的,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于高校的非正式组织中,是草根的,因此他们的地位不是由高校赋予的。只要他们不触犯法律法规、校规校纪,高校不能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况且这种自上而下的话语权控制,效果也不尽人意。

四、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引导与培养的具体路径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一个特殊群体,对这一人群的引导与培养不单是高校辅导员的任务,同时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部分。高校要从育人理念树立、工作目标优化、工作能力强化、育人举措细化等方面入手,成立专门的、跨界联合的工作团队,还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化育工作的系统化教育、规范化管理的主导作用,负责规范统筹推进工作,进而打造一支充满正能量、积极发声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

1、树立协同育人理念

高校应明确工作定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者,明确其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形成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培养与引导中的协同育人作用。其中,学生工作部(处)、党委宣传部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在工作中发挥政策引导、工作指导的作用;各二级学院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化育工作中,应发挥自主与主体的作用,形成职能明确、責权统一、协调有序的育人工作局面。

2、优化协同育人目标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办学治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高校应以这项重大任务为主导,不断深化和拓展育人目标,明确学校稳定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双赢的协同育人目标。

3、强化协同育人能力

强化高校对网络意见领袖的识别能力培养。高校首先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科学识别与现实身份确认工作,其中科学识别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正确引导的重要前提。其步骤一般有三步:一是识别出在网络平台活跃的用户;二是从活跃用户中进一步识别出能够引领话题讨论,并且在大学生网络用户中拥有较高认同度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三是通过深度谈话,对识别结果与现实身份进行对比分析。

强化高校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能力培养。以导师制为依托,选聘优秀的专业老师担任学生导师,给学生以思想引领、心理辅导、学业指导,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化育。

强化高校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管理能力培养。强化制度育人的作用,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为依托,充分发挥团学队伍在制度建设、政策引导方面的执行能力与落实能力,推动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协同联动,以制度保障并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与培养。

4、细化协同育人举措

在此,还要重申高校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化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高校辅导员因其特定的职能定位,必须承担起这项工作的重任,细化协同育人的举措与路径。

(1)理性引导既有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变堵为疏。高校要全面认识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要了解到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存在是以大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沟通交流的需求为前提的。因为部分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负面影响,或者忧虑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强大影响力,就从上而下地压制、强制、限制他们发言,是不可取的,也是收效甚微的,甚至会引起现实对抗。通过若干政府部门(或官员)与网络意见领袖之间网络互动的成功案例,说明高校重心下移、压力下行、变堵为疏,求大同、存小异,主动地建立起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平等对话的平台,让他们的话有处说,理有处诉,才能取得较好的引导效果。

化戾为和。虽然有时候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也会发布一些充斥不满、愤懑之情的言论,但是也不能搞一刀切,将这类学生列为“问题学生”。要靠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这些与这类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生活学习中,多给予包容、关心与信任,化解戾气,纠正偏差,培养健全人格。

搭建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影响力及敏锐的观察力,引导他们参与到班级微博、微信的编辑制作,可以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与事务管理工作做细做实,更接地气。此外,也可通过鼓励表彰正面向上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沙龙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2)着力培养潜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大众麦克风时代,高校要是不主动发言,就有可能被大学生边缘化。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将自身培养成大学生的网络意见领袖,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群体中着力培养潜在的、正面的、理性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为高校代言。

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高校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触网,及时发声,积极发声,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大学生中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以学生重点群体为依托。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社团领袖的重要作用。学生干部、社团领袖因靠近信息源,是正式组织中的现实领袖和“权威人士”,因此具备成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潜质。由此,高校应特别关注这一人群,重点培养与引导这一群体。

以自身专业能力培养为关键。高校因为其权威性、可信性,以及在辅导员能力建设上的专业性,也具有成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潜质。辅导员也应加强自我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将大学生的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主动承担全面教育大学生的重任,主动在网络上开辟平台,关心、倾听、教育和引导大学生。

【注 释】

[1] 王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意见领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参考文献】

[1] 曹劲松.官员如何成为“网络意见领袖”[J].决策,2011(8)70-72.

[2] 王嘉.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意见领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 宋石男.互联网与公共领域构建——以web2.0时代的网络意见领袖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0-74.

[4] 柳旭东.意见领袖在社群媒体传播中的维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75-80.

[5] 李良荣,张莹.新意见领袖论——“新传播革命”研究之四[J].现代传播,2012(6)31-33.

[6] 余红.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筛选模型初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2)66-74.

[7] 丁汉青,王亚萍.SNS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特征之分析——以豆瓣网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3)82-91.

[8] 陈旭.公共知识分子的网络意见领袖作用[J].新闻爱好者,2010(9)83.

【作者简介】

丁爱玲(1982.3—)女,汉族,山东高唐人,任职于德州学院团委,讲师.

张亚丽(1982—)女,汉族,山东济宁人,任职于德州学院团委,讲师.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途径高校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