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波段对脊鳍线波导微带过渡设计与实现

2019-01-15 03:35赵宇博
火控雷达技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印制板波导精度

荀 民 赵宇博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西安 710100)

0 引言

波导到微带的过渡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形式主要有微带探针过渡,对脊鳍线过渡,脊波导过渡等,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三种过渡形式在电性能方面都各有特色,但微带探针过渡实现的带宽较窄,微带探针过渡和脊波导过渡需要较高的结构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综合来看,对脊鳍线结构的波导微带过渡具有良好的宽带特性,对结构加工和装配精度要求相对较低,而且该结构形式便于在系统中集成应用,这里使用该结构实现了一款80GHz-100GHz的超宽带波导到微带过渡,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1-2]。

1 对脊鳍线的设计

正反面电路如图1所示,其中区域1为波导到微带过渡的过渡区域,区域2为调谐区域,其中S为调谐块,用于控制谐振点位置,区域3为微带电路。W为50Ω带线,b为波导窄边。

金属鳍线被制作于介质基片的两面,区域1当中,实现了从波导电场到微带准TEM的模式转变,在L区域当中入射波从TE10模转变为TEM模,从高阻转为低阻,模式转换过程见图2[3-5]。

2 W波段对脊鳍线过渡设计

鳍线过渡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余弦平方曲线,指数函数曲线,双指数函数曲线,

余弦平方曲线:

d(z)=b-(b-s)sin2(πz/2L)

(1)

单指数和双指数函数曲线:

d(z)=s-(b-s)(1-z/L)t

(2)

(3)

其中L代表过渡段的长度,b代表的是波导窄边的宽度,s代表微带线的宽度。

过渡电路的形式不仅要考虑性能指标,同时也要考虑过渡设计的复杂度和时间成本,使用HFSS软件中的Spline曲线可以方便快捷地设计出低差损的高性能的波导到微带过渡,成为本设计的选择。

本设计选择了罗杰斯公司的高频材料RT5880作为基板板材,它的介电常数是2.2,基板的板厚为0.127mm;选择标准波导尺寸,波导窄边1.27mm,波导宽边2.54mm;微带线的宽度尺寸为0.38mm,见图3所示。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出80GHz-100GHz范围内,S21小于0.2dB,S11大于17dB,转换性能良好,由于W波段测试系统都是标准波导接口,为了便于对实物进行测试,这里对背靠背结构进行了仿真及优化,模型及结果如图5,图6所示,在80GHz-100GHz范围内,S21小于0.5dB,S11大于14dB,性能良好。

在3mm频段由于电尺寸很小,所以对加工精度的要求变得很高。如果不考虑工艺因素的影响,仿真结果再好也没有工程实现价值,因此在建模仿真以及优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选择最优的优化结果,而是综合考虑印制板加工精度,镀金工艺,装配精度等因素后,选择了对工艺要求较低的仿真优化结果。为了验证装配精度对该结构的过渡模型的影响,分别对印制板铜箔的厚度、波导腔体尺寸加工精度、鳍线区域半径S大小(调谐区域)、印制板装配平整度等4个变量六百多种情况进行了扫参。图7给出了部分半径S取值对驻波的影响曲线。

3 实测结果

图8展示了W波段背靠背过渡结构加工实物图。3mm频段的矢量网络分析仪端口是波导接口,因此实物加工也为背靠背结构波导接口,80GHz~100GHz插入损耗小于0.8dB,故单边过渡插入损耗小于0.4dB。80GHz~100GHz驻波小于1.5dB。实测结果如图9,图10以及图11所示。

4 结束语

文章详细论述了W波段波导对脊鳍线微带过渡的设计方法,从仿真结果的曲线可以看出谐振点出现在109GHz左右,实测谐振点出现在105GHz左右,牺牲了部分带宽。分析谐振点位置的偏差原因,应该是由装配精度及印制板加工精度引起的。在实物验证过程中没有选择仿真最优方案Rs=0.3mm,而是选择对工艺敏感最小方案Rs=0.2mm如图11。使得实物与仿真结果未发生大的偏差。实物测试表明该设计在80GHz~100GHz范围内实现了超宽带波导到微带过渡。性能良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

猜你喜欢
印制板波导精度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Based Heuristics for Sampling-Based Path Planning
基于不同快速星历的GAMIT解算精度分析
热连轧机组粗轧机精度控制
Ku频段小型化波导旋转关节设计
基于模态分析的印制电路板抗振优化研究
一种基于波导-微带转换的X波段功率分配/合成网络设计
铝基印制板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改进探讨
基于狭缝波导的太赫兹场限制能力及频带宽度的研究
以工匠精神凸显“中国精度”
单片机控制的八路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