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随笔《徒然草》中几个章段的教育意义

2019-01-15 07:10曹嘉伟
山西青年 2019年12期
关键词:吉田法师事物

曹嘉伟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1000年成书)并称为日本随笔文学的双壁。北村季吟(1624-1705,江户前期的歌学者、俳人)在《徒然草文段抄》中指出“此书大体仿清少纳言之《枕草子》,多用《源氏物语》之词。大抵用和歌辞句,而其旨趣则有说儒道者,有说老庄之道者,亦有说神道佛道者。又或记掌故仪式,正世俗之谬误,说明故实以及事物之缘起,叙四季物色,记世间人事,初无一定,而其文章优雅,思想高深,熟读深思,自知其妙。”

《徒然草》在日本多用作古典文入门的读本,是读者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形式虽旧,思想却多是现代的。

本稿首先概括地介绍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其次通过解读《徒然草》文本第52段、第73段、第109段、第189段、第215段等几段文字来剖析其中的教育意义。

一、关于《徒然草》

吉田兼好(1283?-1352以后)是日本镰仓末期的歌人。《徒然草》大致成书于1331年,即日本镰仓时代的末期。吉田兼好所生活的时代,正处在权力争斗与战乱频繁的时代。作者观察人世生活,用随笔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虽然对现实不满,但却没有厌世情绪。可以说是以矛盾、乐观、豁达的心情来看世界。

全书由244个独立的段落构成,无统一的主题。内容以尚古思想、佛教的无常观为中心,每个段落都反映出吉田兼好的敏锐观察、准确判断事物的透彻眼光,著名评论家小林秀雄(1902-1983,评论家)曾评论说吉田兼好具有“过于锐利的眼光”。《徒然草》是理性、发人深省的,作为人生指导之书,被称为日本的“论语”。江户时代以后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座右之书。要了解日本人的精神面貌的来龙去脉,《徒然草》可以说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

《徒然草》的内容以物语、情趣为中心时,采用了平安朝式的优雅的“和文体”的体裁,纤丽而绵密,以评论性的内容为中心时,采用了“和汉混合体”,刚劲简洁,说服力强。整体来说,给人平淡、雅致的印象。

吉田兼好具有高度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充满着浓厚的贵族式的怀古幽情,以无常观来否定动乱的现世。有时他的内心又充满了矛盾与苦恼,而这些矛盾往往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矛盾。

但是,他最终能豁然处之。

二、《徒然草》几个章段的教育意义

在本部分通过分析《徒然草》文本的几个章段来解读其中的教育意义。

《徒然草》的首段写道: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整天静坐砚台之前,心中百感交集、杂想纷呈。随手记录下来,如果其中有不近情理者,可以把它当作怪谈。

作者在开头部分就简明扼要地交待了写此书的原因是百无聊赖、时间与地点是终日对砚、写作材料是心头掠过那许多漫无边际的琐碎之事、写作态度是信笔写去、写作时的心境是颇觉自己有几分癫狂。表现的是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

《徒然草》第52段:仁和寺的一位法师,直到年老都未曾参拜过石清水(八幡宫),此事常悬在心中。有一次,他独自步行前往,参拜了极乐寺、高良等处之后,转身而回。回去后对众人说:“多年的夙愿终于如愿以偿了。自己所看到的比以前听说的还要精彩。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前去参拜的人,都去登上山顶,我本来也想和他们一起登山,但是转念一想,我来的目的是拜神,不是登山,于是没有登山就回来了。”①可见小事也需要有明白人指点才好。

这个故事告诉读者自以为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管多么细微之事都应该有知情人指点才是。该法师误以为极乐寺和高良就是石清水了。法师执着与自己要办的事,其他不管不顾、不知道石清水在山上的无知、有好奇心而又腼腆、得意洋洋地谈论自己经历时的愚蠢,这一切寥寥几笔不但巧妙地描写出来,还带有一抹淡淡的哀愁。

法师是年长者,但是如果是年轻人的话,也许身体会更健康,而好奇心会更旺盛,当看到众人继续登山时,也许会随之继续登山,而到达山顶就会发现八幡宫。

另外,法师是一人前往的,如果有几位同伴一同前往的话,也许其中有人会知道著名的八幡宫在山上。

实际上,在当时,京城人一般乘船顺淀川行至男山脚下,然后前去参拜石清水八幡宫,虔诚的法师不愿意那样轻松地前去参拜,而步行前往。如果乘船前往的话,从其它乘客的议论中也许会知道石清水八幡宫在山上之事。

《徒然草》第73段:世间的传闻,大多是不实之词,非常无聊,但是在广泛流传之间,往往会出现言过其辞的现象。然而,时光流逝,时过境迁之后,有时更是信口开河,不免令人过于相信随笔写来的皆是事实。内行高手精通种种技艺,对于外行来说,皆是神妙无比。然而精通此道的人却不轻易相信其浮华之词。大凡耳闻之事,目睹之后,无不大相径庭。

这一段对世上流传的谎言作了全面的分析。世上传闻之中,谎言居多。人们都喜欢夸大其辞,特别是对那些时过境迁的事件更是随心所欲地添枝加叶。作者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不能热衷于无稽之谈。正如《论语》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一样。对于神佛或圣佛托生的圣贤传说传记,亦不可一味相信或全然不信,而应以自己的智慧知识来进行鉴别。作者还从谣言流传一事中抨击了人们心理上的弱点。谣言出自虚荣心或讨好人的卑劣心理。作者主张凡事都要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

《徒然草》第109段:一位以爬树而闻名的师傅,指导徒弟爬到树的高处去砍伐树枝,当徒弟爬到高处时,师傅一言不发,当徒弟工作完毕下到距离地面屋檐高矮的时候,师傅说:“小心点,别掉下来了”。有人问道:已经到了一跃就可以下来的地方,没有必要提醒徒弟。师傅说:“在高处的时候,他自己就会小心,不用提醒,往往是在他放松警惕的时候才容易失误,必须提醒”。一个身份卑微的爬树的师傅,所说的话与圣人的训诫如出一辙。蹴鞠也是同样的道理,高难度的球好对付,掉以轻心,球就会掉在地上。

“圣人的训诫”指的是,《周易·系辞下传》中的,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于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园林师傅的话与圣人的训诫有相通之处,说明真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专家、内行、名人,其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与众不同。

一般人认为,在树的高处作业时,应该提示注意,但是,专家却默默不语。当爬树人到了几乎可以安全跳下的高度时,一般人认为平安无事了,但是恰恰相反,专家却提醒爬树人要小心。“凡事皆有其道,精其道者无不出类拔萃”。

由此可见,外行只从表面来判断事物,而名人却从事物的内部、本质进行判断。而这正是被称为专家的原因所在。因此,必须重视专家观察事物的敏锐眼光。同时,第51段、第185段、第142段,也有类似的教训。

《徒然草》第189段:今天本来想要做某件事,但是突然又出现了别的急事,于是今天就在忙乱中度过。等待之人,有事不来;不速之客,飘然而至。有把握的事,不能如愿。不曾期待之事却意外顺利;麻烦的事情迎刃而解,简单的事情,后患无穷。每日里,不能如愿以偿的事情接踵而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生如此。虽说所望不得实现,但是其中也有实现的。总而言之,世事难料,承认世事无常,才是明智的想法。

这篇文章并非是佛教的教义,而是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平凡的琐事,并未宣扬无常观。从“总而言之,世事难料,承认世事无常,才是明智的想法”来看,就会明白并非是公式化地导入无常观。吉田兼好本身也是通过日常的生活体验来把握现实,是活的人生观和人生哲学。这段的结论是最后的“总而言之,世事难料,承认世事无常,才是明智的想法”,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正是这种认识是唯一真实的。

《徒然草》第215段:平宣时朝臣(北条宣时)年老回忆旧事时说:最明寺入道(北条时赖)某夜派人来请我,但是找不到礼服,忙乱之间,使者又来了,说是夜里不穿礼服无妨,请速来。于是穿着旧衣服前去。进门时发现最明寺入道拿出酒壶和酒盅在等我。他对我说,独酌无聊,所以请你来喝酒,只是没有下酒菜,家人都睡下了,不方便叫起来,如果你能找到佐酒之物,尽可拿来。于是我手持蜡烛,到处寻找,只找到一些豆酱,入道说有此足矣。于是畅饮一番,颇为尽兴。

这段话是吉田兼好平宣时从朝臣那里直接听来的一个事实。那么,到底是什么令吉田兼好如此感动?笔者认为,第一,最明寺入道北条时赖虽然实际上是当时日本最高掌权人,但是却能有如此简朴的生活态度。第二,北条时赖与随从北条宣时,超出了主仆的官僚式的身份关系,显示出了人与人的真心交往的态度。第三,作为北条时赖来说,勤俭节约并非是官僚式行政传达式的形式主义,而是与毫无虚饰的俭朴而又温暖的人心紧密相连的。吉田兼好为其美德而感动,他原封不动记述下这段故事,未加任何评论。而正是在这里隐藏了吉田兼好杰出的人生观和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结语

本稿首先概括地介绍了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其次通过解读《徒然草》文本的几个章段分析了其中的教育意义,例如第52段告诉我们凡事要向内行请教,否则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功而返。第73段告诉我们不应该相信无稽之谈,凡事都要用自己的头脑来进行思考。第109段告诉我们要学习专家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第189段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第215段告诉我们勤俭节约是美德。

《徒然草》偏重思辨,用刚柔相济的优美的古文写出了不少令人信服的说理文字,所反映的思想给人以启迪和精神享受。

[ 注 释 ]

①文东译.徒然草[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有增减,下同.

猜你喜欢
吉田法师事物
给我盯住他
美好的事物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另一种事物(组诗)
论如何成为一名法师
日本:用无人机“上菜”
恋爱之真味
法师削皮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不见悲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