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思政教学创新

2019-01-15 07:10靳荣杰
山西青年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导向思政

靳荣杰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直以来,高校都以思政教学课程为教学重点。而在思政教学中,引入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可以将思政教育地位突出,增强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批优秀的人才。然而,现阶段,在高校思政课程中,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应及时采取创新措施加以解决。

一、目前高校思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现状

(一)师生互动不够

高校所有专业均以政治思想课程为必修课程,因此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十分普遍。但班级人数太多,且往往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交流与探讨也较少。学生大多进行听讲和记忆,对他们深入理解政治思想十分不利。

(二)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太单一

在高校思政课堂上,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模式过于单一,也不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更加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此一来,课堂气氛十分压抑,学生甚至会选择逃课,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三)教育实践活动不够

高校思政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的实践与生活,但几乎所有的高校思政课均是学习纯理论的知识,教育实践活动极少。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思政理论知识,但在生活中却无法有效应用,更加无法激发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思政教学的方法

为了培养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帮助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则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教学的作用,尤其应创新思政课程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一)始终坚持思政课改革创新就业导向实践的“全程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高校思政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创新实践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就业导向所需要的“全程性”。思政课的一切改革创新实践活动均应围绕就业导向而展开,并在思政课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始终贯穿就业导向。思政课程应以对学生展开的就业教育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切实树立起以学生就业为本基本教学理念,并高度重视就业导向在思政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师生互动,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并以此来适当调整思政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以持续发展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最终的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实践任务。

(二)思政教学教育目标的扩展

目前,中国思政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这样便限制了该课程应用作用的发挥,所以,应进一步扩大思政教学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综合能力。首先,应纳入情感教育。思政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政治思想外,还应在传递给学生思想政治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增强情感上的体验,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并从内心上认同课程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才会运用学到的知识,真正指导其人生抉择与生活实践。其次,应纳入创新教育。政治理论属于一般性、总体的指导原则,在各个时代、针对各种问题,均能灵活运用其中的指导思想,使其具体化、特殊化。例如,通过有机结合我国国情与马克思理论,我国共产党创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理论,这便属于一项创新。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创新思想,教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创新、运用、延伸所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三)有机结合学生的就业与思想问题

高校思政课程主要用于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但在就业的导向下,必须有机结合学生的就业与思想问题,而不可以仅推行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课除了要帮助学生正确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法律观念外,还应努力解决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这样便需要实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人格、创新意识等,并以此来引导他们深入认识职业、自我、他人、社会,从而将综合素质切实提高。

三、结语

总之,高校通过思政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又能教导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来就业,进而正确应对工作和人生中的各种挑战。而高校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思政教学后,除了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外,还提升了办学水平,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实用型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课导向思政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