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宅”现象解析

2019-01-15 20:24
山西青年 2019年22期
关键词:矛盾现象群体

李 黎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在当下这个新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依靠网络,快递系统因网购火爆而崩溃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多人不太乐意和外面的真正的人、真实的社会打交道,相反,他们更愿意做“足不出户、但却对天下事通晓”的“秀才”,现今这种状况愈演愈烈,逐渐演变成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宅文化”。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个“宅队伍”越来越壮大。对我国当前大学生中“宅群体”进行分析来了解,包括形成的原因、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以达到对其正确引导的目的。

二、现状

“宅”这个词语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的日本出现了一个“由于对动漫、电子游戏狂热而不愿意出门,不会处理外界社会关系”的独有群体。到了中国就演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宅”。在中国,有一个群体只生活在家里或寝室里,生活的全部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都可以通过网络活动来满足,比如通过网购获得生活需要品,通过微信、QQ等来交朋友、谈恋爱,还有网络写作、电子小说等,完全依靠网络来实现个人与社会以及他人的交往。但不难看出,这些“宅人”并不是天生就宅,只是没有很好适应后天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性格缺失,迷失在一种虚无的状态中。“宅”形象生动的描述了这样一个完全封闭在自我世界中的群体的生活。他们很多时候还标榜自己是“新人类”,高举“自由”的大旗,完全不与陌生人说话,更不结交朋友,不参加集体活动,只沉醉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很多人会觉得他们的行为不可思议,但他们却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单纯的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可以看出,“宅”引发的后果是大学生丧失了“正确思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他们无法处理好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体我和客体我、他人眼中的自我与我心中的自我之间的矛盾,这样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稳定,也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关于自我的评价,目前的现状是:

(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感觉自己有点“宅”的占到90%,而且认为“宅”现象是一种普遍正常的现象。

(二)“宅”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而不是特殊行为。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差别,专业和年级的不同以及城乡的差异在“宅”的现象并不显著。

(三)校园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完善的后勤保障进一步壮大了“宅”一族。网络提供了便捷、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再加上“天猫”、“京东”和外卖的服务支持,无疑为“宅男宅女”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客观条件。

三、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互联网的过度是造成“宅”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压力的日益增大以及家庭教育的疏忽缺失是造成大学生“宅”的外部因素,而自我封闭与渴望交际、理想与现实这重矛盾是内部因素。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导致大学生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这才催生了“大学生宅群体。

新媒体的发展是“宅一族”的直接动力。新媒体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和观点,与旧思维发生矛盾,由此产生了多元化的思维观念,以前的青少年习惯了接受传统道德准则的教育,在新情况下难以接受新的变化,产生了迷茫的心态,导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网络的出现及时弥补了青年在转型期的不足,过多地使用电脑和网络以至产生依赖,讨厌外出上学和上班,并逐步蔓延。在他们看来,人际关系的处理是麻烦的、没有回报的,而在网络中产生的一些关系却是简单可行而且是高回报的。他们认为,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没有压力,是个完全自主、充分自我的人。

除了以上的外部原因,青年虽然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的各种生理功能,但心理发展水平并没有真正完全成熟,导致了在他们的心理发展上,出现了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取与享乐的矛盾、追求时尚与从众的矛盾,自我规划意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

从以上分析中得出,解决大学生“宅人”自主出宅问题,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矛盾现象群体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