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嵌线井栏”的艺术审美

2019-01-16 16:11杭书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井栏文人雅士壶把

杭书兰

中国是历史上茶叶种植最早的国家,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茶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与传统工艺、礼仪形式、书画雅集等等形式的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人爱喝茶,各种类型的茶叶在广袤的土地上都能找到嗜爱之人,于是和饮茶息息相关的茶具也逐渐的受到重视起来,佳茗应与良器相配,因而始创于宋,盛行于明、流传于今天的紫砂壶茶具,因为其独特的双透气孔结构和精美多变的造型博得了爱茶之人的喜爱和青睐,紫砂又与诗、书、画、印相结合,文人雅士亦可在紫砂壶的方寸之间觅得心中日月,一如苏仙东坡所云“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个中风雅,妙不可言。

我们对于紫砂壶的认识,往往是从外表造型所开始的。其实紫砂的每款造型都有着一定的依据来源或者历史传说,在这其中也寓含着与之相关的风土人情和情感表达。关于井栏壶的历史,和紫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清代陈曼生和杨彭年有关。

陈曼生在溧阳为官之时,痴迷于紫砂,于是邀请当时的紫砂陶艺大家杨彭年前来一起设计创作,并教授其紫砂技艺。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丫鬟在井旁打水,石头砌成的井栏比较高,只能弯下腰来打水,犹如一道彩虹,曼生彭年心有灵犀、相视而笑,一把紫砂壶的造型在心中有了大概的模样。陈曼生拿来纸笔,描绘出一种新的壶型,圆圆的井栏就化作壶身,丫鬟弯腰取水的样子化作壶把。杨彭年遂用紫砂泥料捏塑成紫砂壶的模样,问陈曼生取名“汲水”壶如何呀?陈曼生摇头说道:“此壶浑然天成,唯曰井栏。”于是,井栏壶型就成为一款文人雅士特别喜欢的壶型,后来经过许多形式的演变和改良,有景舟井栏、六方井栏、圈钮井栏等等,都是特别耐看实用、雅趣横生的经典之作。

我的这件“嵌线井栏”区别于传统的在井栏壶身陶刻字画的工艺形式,而是采用在壶流、壶把、壶钮处运用嵌线的工艺来表现其中的艺术审美。此壶造型灵感来源于顾景舟矮井栏,比一般的井栏壶要矮一些。壶身以井栏为形,饱满稳重、端庄优雅、趣味盎然,嵌盖平缓微凸,严丝合缝,矮柱壶钮小巧可爱,与壶身和谐统一、融为一体。圈把弯曲适中、端握舒适,壶嘴直流,出水有力,充满了自然的美感和生活的乐趣。我为了凸显此壶的美感,采用了嵌线的装饰工艺。所谓嵌线,就是在紫砂壶坯体稍微的干燥以后,用刻刀把预先设计好的纹理图案刻绘出沟槽,然后在将不同颜色的紫砂泥料搓制成为细细的线条状,按照预定的次序嵌进槽内,最后用刻刀刀柄和其他工具压紧整理平整,使得在触摸的时候并没有突出或者凹陷之感。从整体来看此壶,形态饱满、气韵流畅,嵌线装饰壶流、壶把、壶钮,金黄的线条精细华丽,给原本古朴敦实的井栏壶锦上添花,完成了质的升华,更加气质高雅、精美华贵,具有浓厚的东方气息和民族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香从淡中品,情自浓中来。看起来平淡朴实的井栏壶,却有着深厚的寓意在里面。在陈曼生创制的一款井栏壶上,其铭曰:“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所谓“汲古”语意双关:壶似井泉,如源头活水,供养百姓,取之不竭;学问汲自古典,源源不断。学问犹井泉,知古思今,无有穷尽,功不可没。这可以看作是井栏壶一脉相承的精神注解。同时,井栏壶还有另一层的寓意:喝水不忘挖井人。端握井栏壶,让我们在品味香茗的同时,饮水思源,坚守初心,时刻谨记“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不断的激励我们永远向前。

结语:在紫砂壶多变的造型之中,井栏壶可谓是集实用与朴素为一身,却最具有文人气质的一款了。它与文人雅士颇有渊源的故事注定了与生俱来的书卷之气。在后来的演绎之中,无论形态如何变化,装饰如何繁复,其内在的艺术审美和蕴含的深刻哲理一脉相承、流传至今。作为一名紫砂艺人,我也时常用井栏壶来警醒自己,一定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海洋里尽情遨游,汲取养分,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和艺术审美,更好的把紫砂艺术传承与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井栏文人雅士壶把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简谈《六方井栏》的造型创作心得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千坊万井 常州古井掠影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歲朝图 文人雅士篇
古代文人雅士的合称
男子原想弄个“花盆”养花,没想到是文物
一粒珠
浅谈段泥井栏的文化、艺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