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在高危结肠癌中的应用效果

2019-01-18 06:12张国飞胡大迁
微创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肠系膜结肠癌结肠

张国飞 余 蓉 胡大迁

(湖北省公安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荆州市 434300)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年男性。高危结肠癌是指伴有结肠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长期便秘、高脂肪饮食、慢性肠炎、大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家族史等[1],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腹腔镜及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都是临床治疗高危结肠癌的常用方法,前者操作复杂、创伤性小,后者创伤性大、操作相对简单,两者各有优势。右半结肠解剖结构复杂,术后病灶转移、复发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手术方式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危结肠癌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活检、全结肠镜检查确诊;②肿瘤直径<5 cm,年龄均>18岁;③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腹部手术史;②合并有肠梗阻;③凝血功能障碍;④严重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肾功能不全;⑤预测生存期少于6个月者;⑥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4.6±3.7)岁;病程(4.1±1.3)个月;癌症分型:高分化癌12例,中分化癌15例,低分化癌23例。研究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3.9±3.6)岁;病程(4.0±1.2)个月;癌症分型:高分化癌13例,中分化癌16例,低分化癌2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癌症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做长15~20 cm近右侧腹直肌切口,逐层切开腹部,探测肿瘤大小、位置情况。沿肠系膜上静脉左侧切开离断右半结肠系膜及血管,将胃结肠韧带切开后游离横结肠肝曲,并结扎处理胃网膜右血管及淋巴,切开右侧腹膜。在Toldt间隙上整块游离右半结肠及其系膜,在肿瘤两端大于10 cm处切除右半结肠并将病灶完整移出进行病理检查。两断端作侧侧吻合,间断缝合后关闭结肠系膜。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腔,无活动性出血后放置引流管,关闭腹腔。

1.2.2 研究组 采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气管插管后全麻,在脐下正中约5 cm处置入12 mm trocar为观察孔。建立气腹,腹压为13~15 mmHg。左侧锁骨中线肋缘的下腹置入12 mm trocar为主操作孔,置入手术器械。反麦氏点为副操作孔,对应右侧作2个助手操作孔。医生在患者左侧,两助手分别站于右侧、两腿间,根据手术需要调整位置。腹腔镜探测肿瘤范围、有无转移情况,确定手术方案。在回结肠动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后腹膜投影夹角处切开后腹膜,至肠系膜上静脉根部。在肠系膜上静脉的左侧结扎切断回结肠动静脉,从结扎切断血管处自然进入Toldt间隙,贯通此间隙至肝结肠韧带,根部结扎右结肠血管和胃网膜右血管及结肠中动脉右支,并清除根部淋巴结,在胃血管弓下方切开胃结肠韧带,切开肝结肠韧带打开右侧侧腹膜,完成右半结肠的整块游离。在上腹正中切开长约6 cm切口,同开腹切除,吻合回肠与横结肠。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量、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肺部感染、吻合口漏、小肠梗阻、腹腔出血)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x±s)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结肠癌是消化道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部位主要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病死率高[2]。右半结肠肿瘤患者有粪便隐血、脓血便、腹泻、右腹钝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近年来,高危结肠癌人数持续增多,高危结肠癌的治疗原则是尽早确诊,积极手术治疗。

传统开腹手术操作简单,直接暴露病变部位,淋巴结清扫彻底。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对照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慢,引流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增加了治疗费用,同时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高[3]。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技术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在肿瘤学、生理学基础上提高对手术技巧的要求,以“精准、精细”为手术核心理念[4]。腹腔镜直视下手术,视野明显放大,充分暴露血管、神经、细小病灶,提高手术精确度,淋巴结清扫效果好,减少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干扰[5]。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可完全切除病灶,然后进行横结肠、末端回肠侧侧吻合,降低术后肠瘘、腹泻发生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相比于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肠系膜结肠癌结肠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对比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