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2019-01-18 06:12吴大海
微创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切除率组织学内镜

吴大海

(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宁市 530022)

早期胃癌是指在黏膜或黏膜下层发生的癌变,且不论病灶大小或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1]。目前,临床治疗早期胃癌仍以手术为主。随着内镜技术的逐步完善,内镜手术能完全切除早期胃癌,且手术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被广泛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2]。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均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内镜微创术,其中ESD是基于EMR发展而来的,操作难度大,且临床开展的研究较少。为此,我院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ESD手术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诊治的10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EMR的54例为对照组,接受ESD的54例为观察组。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病变起源层次经超声胃镜确定;CT检查未见淋巴结、腹腔脏器转移;肿瘤长径≤30 mm;黏膜浸润的深度、范围确保安全切缘足够;均符合EMR、ESD手术指征;自愿参与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凝血障碍;存在手术禁忌证;严重器质性疾病等患者。观察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31~74(52.14±5.26)岁;分化型22例,未分化型32例。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30~72(51.34±5.14)岁;分化型25例,未分化型2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取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做常规检查,术前8 h禁止饮食。

1.2.1 对照组 行EMR手术治疗:甘油果糖注入病灶周围黏膜下方,促使病灶呈抬起状态;内镜前端套透明帽,帽内装入高频圈套器;病变黏膜经负压吸引至透明帽中,经圈套器切割;若病灶较大,无法一次性切除,可分次切割;将止血药物喷洒在出血处,并给予热活检钳行电凝处理,必要时使用钛夹;术后给予补液、止血、抗感染、质子泵抑制剂处理;存在出血、穿孔给予钛夹处理的患者需延长禁食时间。

1.2.2 观察组 行ESD手术治疗:术前超声内镜探查病灶的形状、大小、浸润程度;确认病变位置后,在正常黏膜与病灶相交处予窄带成像技术(NBI)放大或靛胭脂染色,并距离病灶0.3~0.5 cm处行电凝标记;多处黏膜下注入混合液(亚甲蓝+甘油果糖),每处2.0 mL,反复注入至病灶隆起;若未见隆起,考虑黏膜下层入侵,需转开腹术;在标记点0.5 cm处使用Hook刀围绕病灶将黏膜切除至黏膜下层,并沿黏膜下层逐渐剥离病灶,直至彻底剥离;混合液在剥离时反复注入,在剥离中,使用电热止血钳、Dual刀凝血止血血管,彻底剥离黏膜后,予电热止血钳凝固显露血管,创面予以金属夹缝合;中性甲醛固定切下的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观察病变有无侵袭边缘、基底,若无则治愈性切除;术后行补液、止血、抗感染等基础处理;出血、穿孔给予钛夹处理的患者需延长禁食时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组织学疗效、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灶切除面积、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复发情况。组织学疗效评价:完整切除即一次性剥离并切除全部肿瘤组织;治愈性切除即切缘、基底部位均未浸润癌细胞[3]。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重[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组织学疗效 观察组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组织学疗效比较 [n(%)]

2.2 手术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病灶切除面积大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x±s)

2.3 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照组的18.52%(P<0.05)。见表3。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9.26%(5/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8%(17/54)(χ2=8.220,P=0.004)。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明显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且在早期胃癌治疗上,相比于其他外科术式存在诸多优势,故而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最早的内镜治疗以EMR为主,在早期胃癌治疗中应用广泛,就病情轻微或癌前病变患者而言,该术式的疗效优于根治术,且手术创伤小。但是EMR也存在较大局限性,只能切除直径在23 mm以下的病灶,且要求患者无淋巴转移,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ESD是基于EMR发展而来的,在内镜指引下使用特殊器械从黏膜下层将肿瘤病灶精确地剥除,并能切除范围更广的整块病变,同时行病理学检查,从而保证组织学完整切除[5-6]。本研究中,观察组完整切除率为92.59%,治愈性切除率为77.78%,均高于对照组的50.00%、40.74%(P<0.05),这与吴学队等[7]研究结果相似,提示ESD能有效清除早期胃癌病变组织。完整切除、治愈性切除是评价ESD手术的两个重要指标,因为只有完整地切除病灶,才可实现组织学上的真正根治,以此减小复发概率[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年复发率为9.26%,比对照组的31.48%更低(P<0.05),进一步说明ESD的疗效显著,能降低癌复发风险。这主要是ESD能一次性将病灶大范围切除,最大限度地阻止淋巴结转移,避免局部肿瘤残留,降低术后复发的概率[9]。通常来说,手术时间越长,术中风险越高,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更长,这是因为ESD操作的复杂程度高于EMR,且大部分接受ESD的患者是EMR无法展开手术治疗的患者,病灶直径较大或病灶瘢痕等,同时考虑也可能与手术医生操作不熟练有关[10]。但本研究中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病灶切除面积比对照组大,且疼痛程度比对照组轻(P<0.05),提示ESD安全性更高,创伤更小,且清除病灶的效果优于EMR。ESD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出血、穿孔为主。本研究中,观察组未发生出血,而穿孔仅1例,均比对照组少,考虑为在ESD手术剥离操作中,通过电刀直接灼烧黏膜下出血的小血管进行止血,并采用平口止血钳直接凝固出血较大的血管进行止血,加上对于术后残留出血点、裸露血管及时处理,同时使用止血药物、质子泵抑制剂,达到了很好的止血效果[11-12]。另外,通过钛夹封闭,术后做好禁食、胃肠减压等处理,能有效避免穿孔发生。

综上所述,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清除病变组织,提高治愈性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切除率组织学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高速切削条件下提高单位功率材料切除率的切削用量选择研究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