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工勤人员锐器伤规范处理的依从性及对策研究▲

2019-01-18 06:13高秀娟曹译丹覃玉兰庞晓璐黄恒佳
微创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工勤锐器保洁员

高秀娟 曹译丹 覃玉兰 庞晓璐 黄恒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南宁市 530021)

锐器伤是指在工作中因针头、刀片、剪刀、玻璃碎片等锐器所造成的意外伤害[1]。当今医疗技术发展迅猛,各种医疗设备增多,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引发的风险也不断增加,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2]。医院工勤人员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各种医疗废弃物,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3-4]。锐器伤已经成为工勤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5]。发生锐器伤后,规范处理伤口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研究显示,积极、规范、及时的伤口处理能降低81%的感染概率[6-7]。为了解工勤人员锐器伤后规范处理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进一步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工勤人员锐器伤后规范处理的依从性,保护其身心健康,本研究对我院工勤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符合纳入条件的全院工勤人员(包括外勤工人、保洁员、护工)。纳入标准:①在我院工作满1年或以上,知情同意;② 年龄18~50岁。排除标准:对调查研究不配合、不接受干预和指导者。

1.2 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该问卷参考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213-2008)》等行政法规而自行设计。内容包括:①个人一般资料;②在过去1年有无发生锐器伤及其次数,所涉及的操作环节;③对锐器伤危害的认识,发生锐器伤后规范处理伤口及上报主管部门的知晓情况。问卷经医院感染专家审阅修订而成,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值为0.896,KMO值为0.755,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调查方法 以不记名方式调查,知情同意,统一指导语,现场实事求是填写问卷,答完回收。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数据,用率和构成比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工勤人员共476名,包括外勤工85名,护工136名,保洁员255名;其中女性426名,男性50名,年龄18~50岁;文化:大专及以上45名,中专83名,高中116名,初中及以下232名;年龄:41~50岁127名,31~40岁220名,21~30岁82名,18~20岁47名。

2.2 锐器伤发生情况 476名工勤人员中发生锐器伤149例次,发生率31.30%。其中护工锐器伤发生率最低(13.24%),构成比为12.08%;保洁员锐器伤发生率最高(43.92%),构成比为75.17%。不同岗位人员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93,P<0.001)。见表1。

表1 不同岗位工勤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

2.3 伤口处理情况 149例次锐器伤后能规范处理伤口的仅57例次,占38.26%;不规范处理伤口67例次,占44.97%;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25例次,占16.78%。见表2。

表2 149例次锐器伤伤口处理情况

2.4 后续处理情况 149例次锐器伤后仅有54例次主动通过医务人员了解患者有无携带 HBV、HCV、HIV等病毒,占36.24%;38例次进行了血液监测,占25.50%;15例次及时上报,占10.07%;只有7例次按期随访,占4.70%。见表3。

表3 149例次锐器伤后续处理情况

2.5 不同岗位工勤人员锐器伤上报情况 149例次锐器伤后,仅有15例次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不同岗位工勤人员锐器伤上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P=0.220)。见表4。

表4 不同岗位工勤人员锐器伤上报情况

2.6 锐器伤规范处理知晓情况 本调查显示,476名工勤人员中掌握规范处理流程的仅125人,占26.26%;部分掌握者有276人,占57.98%;完全不知道者有 75人,占15.76%。

3 讨 论

3.1 锐器伤发生的相关原因 大部分工勤人员入职前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因时间有限,内容不够全面,有些工勤人员听过就忘,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也较少考虑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对职业暴露危险意识不强,故锐器伤发生率较高。本调查显示,476名工勤发生锐器伤149例次,发生率为31.30%;其中保洁员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占43.92%,构成比为75.17%;护工锐器伤发生率最低,占13.24%,构成比为12.08%;不同岗位人员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洁员锐器伤发生率高除了与其工作职责有关外,还与管理层有关。医院后勤社会化,保洁员由外包公司管理,管理者本身欠缺专业的防护知识,在管理过程中多注重对纪律、实际操作的考核,职业防护相关知识讲得较浅、较少;而外勤工和护工是由具有专业防护知识的外勤中心主任和护士长主管,培训、考核比较系统,防护意识较强,锐器伤明显少于保洁员。职业暴露以预防为主,只有不断地强化工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强化对自身的保护[8],才能使自我防护意识真正发挥作用。

3.2 落实制度,规范行为 日常工作严格遵循《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213-2008)》(以下简称《导则》)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当意外伤害发生时,按要求规范处理伤口,把职业暴露的风险降至最低。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49例次锐器伤后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的有25例次,占16.78%;不规范处理伤口的有67例次,占44.97%;能按规范处理伤口的仅57例次,占38.26%。大部分工勤人员发生锐器伤后不重视,认为感染概率小,很少按锐器伤的处理流程进行规范处理。管理层对此应高度重视,在教育工勤人员树立风险防护意识的同时,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工勤人员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操作行为。工勤人员日常防护需注意:①保护皮肤黏膜完整,如有破损或伤口,操作前应妥善处理。②安全操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锐器时应当佩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有研究证实,锐器上的血经过单层手套可以减少锐器表面46%~86%的血液,戴两层手套后血量会减少95%,从而减少经皮损伤污染的病毒载量[9]。使用过的针头直接丢入锐器盒,不要回套针帽;医疗废物严格分类处理,避免操作不当引起损伤。③注射乙肝疫苗提高免疫力。④熟练掌握锐器伤的紧急处理流程,发生锐器伤后,对局部紧急行处理: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伤口血液,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包扎伤口;被接触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及时上报主管部门,评估危险,预防用药,进行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清学检查;建立档案,定期随访。在一些锐器伤高发的科室,如急诊科、手术室、采血室等把锐器伤职业防护知识纳入工勤人员入科宣教的基本内容,科室宣传栏张贴锐器伤规范处理流程图。有研究显示,《导则》实施后医务人员乙肝疫苗接种率、手套佩戴率、伤口正确处理率以及伤后上报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10]。

3.3 强化教育,提高防护依从性 工勤人员虽然接受过岗前培训,但培训效果不理想。本调查结果显示,476名工勤人员掌握锐器伤规范处理流程的仅125人,占26.26%;部分掌握者276人,占57.98%;完全不知道者75人,占15.76%。由此可见,教育必须是持续的,不是一次或几次就可以达到目的的[11]。职业暴露教育是降低锐器伤发生的有效措施[12],管理部门可联合护理部、院感科共同探讨,制定培训目标,从最基本的操作培训抓起,落实可行的计划,认真培训、严格考核,使工勤人员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不断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降低工作随意性[13]。在被调查的人中大部分人员不懂锐器伤的危害,149例次锐器伤中只有54例次通过医务人员了解患者有无携带 HBV、HCV、HIV等病毒,占36.24%;38例次进行了血液监测,占25.50%;15 例次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占10.07%;只有7例次进行定期随访,占4.70%。在培训过程中,让每个工勤人员都能熟知锐器伤的潜在危险和规范处理流程尤为重要。 保证每位工勤人员上岗前都能接受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每季度或每半年分批次对全院工勤人员进行在职继续教育,促使工勤人员对职业防护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最终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 发生锐器伤后及时做好伤口规范处理,提高锐器伤后伤口规范处理的依从性,可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

工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但伤后规范处理的依从性较低。锐器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给医院、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医院及后勤管理者应提高对工勤人员锐器伤的认识,强化岗前培训和在职持续教育,加强工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提高工勤人员锐器伤规范处理的依从性,从而保护工勤人员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

猜你喜欢
工勤锐器保洁员
高校工勤技能人员人事档案履历分析与管理策略
工勤员主管与护士长协作对手术室管理质量的影响
保洁员受伤,保洁公司该不该兜底剩余损失?
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省直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转岗聘用工作的通知
新型安全型锐器盒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提高事业单位行政工勤人员素质的若干思考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难过
服务农民工 关爱保洁员
——西安市莲湖区总工会开展 “五个一”系列活动
蒙医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