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浪潮中的媒体担当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生态采访室

2019-01-23 02:21
中国生态文明 2019年3期
关键词:古树名塞罕坝蓝天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生态采访室,主要负责环境生态方面的宣传报道。多年来,生态室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积极回应公众关切,旗帜鲜明、引领导向,析事明理、激浊扬清,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力军作用。

精设议题 彰显媒体担当

生态室坚持“抓策划、抓独家、抓深度”,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推出深度解读报道,为政策落地、弘扬正能量、推动问题解决等发挥媒体的担当精神。

紧跟时代脉搏,弘扬正能量。2017年7~8月,经济社会部副主任武卫政带领生态室记者等,赴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蹲点调研采访10天,采写3篇通讯《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塞罕坝”是怎样铸成的》《“这片林子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和要闻版头条位置刊发。这组通讯总计1.9万多字,深入剖析、鲜活展现了塞罕坝这个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在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深入报道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地球卫士奖”之际,生态室记者赴肯尼亚内罗毕现场采访,采写刊发6篇消息、通讯、评论,中宣部新闻局认为《他们为何能站上联合国领奖台》等报道生动感人,予以全网推送。

主动设置议程,积极引导舆论。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启动后,由于相关保密要求,媒体报道非常少,而且碎片化。生态室历经两个月的周密策划及沟通协调,获得原环保部及内蒙古、江苏省份领导的支持,在中央媒体中争取到唯一一个独家采访机会。生态室兵分两路,到两省(区)六地市深入调研,和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领导面对面交流,到多处污染整治、生态修复现场实地采访,捕捉到了许多鲜活故事和生动细节,最终打磨形成独家调研稿《中央环保督察组来了》。这篇报道有料、有味、有棱角,有地方领导表示,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后,怎么配合工作,看了人民日报的报道就清楚了。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党和政府一项重要决策,生态室持续跟踪关注。2018年1月,“大气十条”收官、三年行动计划新启之际,生态室派员兵分两路,赴河北沧州、山东德州、山西太原、河南安阳等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主战场,实地调研采访大气污染强化督查、专家驻点研究以及当地大气污染治理进展情况。调研小组克服天气严寒、遭遇空气重污染过程等困难,在两周时间里加班加点深入采访,获得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新闻素材。2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报眼位置刊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启动》,以两块版的篇幅整版刊发《合力攻坚 保卫蓝天》《人人都是治霾生力军》《强化督查利剑斩污》等报道,规格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突出反映了党中央治理大气污染、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空气的决心、举措和成效。

2017年9月,生态室采写迎接党的十九大报道《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述评》。时任总编辑李宝善批示予以肯定,报道刊发于10月5日头版头条。

2018年1月,生态室采写《绷紧生态弦 做事谋长远——欧美黑杨退出洞庭湖保护区的调查与思考》,吕岩松副总编辑批示:“这篇调查报道很有看头,文章不仅写得实,思考也比较深入。”

加强舆论监督,推出批评报道。比如河北廊坊龙凤河的暗访报道《龙河凤河治污须加力》,引起强烈反响。报道刊发后,当地政府迅速采取多项措施整改。《新闻阅评》专门刊文予以肯定,认为“采访扎实,客观平实,推动问题积极解决,体现了主流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初衷。”

紧跟热点 回应社会关切

每次重大环境事件发生时,生态采访室都第一时间精心组织报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答惑,缓解公众焦虑。

2016年底到2017年初,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空气重污染过程,生态室立即组织采访,采写了《雾霾七问》和相关评论,以整版篇幅刊发,在中央媒体中第一个回应了公众关切。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宝善同志批示:“成功之处主要有三:一是不回避,敢发声;二是在分析成因时引入气象条件这一重要因素,增强了说服力;三是时机好,融传播。”在原环保部随后召开的大气污染防治媒体见面会上,原环保部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借鉴引用了报道中的内容和观点。时任人民日报社领导杨振武、李宝善、谢国明同志分别作出批示,肯定报道抓得准、敢发声、影响大,有效引导舆论。报道获得人民日报2017年年度精品奖。

2016年4月,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生态室采访多位业内权威专家,挖掘事件背后的土壤污染问题,5月份刊出《场地污染当严厉追责》,直指场地污染形势的严峻性,呼吁重视土壤污染问题及针对污染物暴露途径的防护措施,并指出污染者或责任方要对污染及其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负有责任,同时修复必须基于科学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有效地回应了社会关切,缓解了公众焦虑情绪。

2017年4月,一家环保民间组织公布了河北、天津三大渗坑污染问题。生态室第一时间跟进,与原环保部联合调查组建立联系,采写《渗坑治理将加速推进》《施工已开始 土壤待详查》等报道,既稳妥有序,又积极主动,及时引导舆论,宣传效果良好,受到各界好评。

贴近读者 报道润物无声

生态室精心编辑“生态周刊”专版,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视为专版的生命线,吃透两头选题目,广开文路拓稿源,精耕细作。

2015年10月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之际,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新目标如何变成现实,生态室推出“环境短板怎样补”系列报道,条分缕析,分析症结,建言献策。

2016年5月,生态室走进北方多个风沙源区,推出《民勤:水进绿增沙退》《“沙魔”不再肆虐 治沙不可松懈》等多篇报道。

2018年6月起,生态室开办“让古树名木活起来”栏目。记者赴全国各地,探访具有代表性的古树名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古树名木的历史由来、宝贵价值、保护举措以及它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对于当地的意义等,加大对我国古树名木的宣传推介力度。

2018年7月起,生态室推出“怎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列报道,刊出《一座“钢城”的蓝天保卫战》《攻坚战为何瞄准柴油货车》《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等多篇稿件。

2018年10月,一些地方重污染卷土重来,生态室继续推出“秋冬保蓝天,今年这样干”系列报道,刊出《治霾在加力 不搞“一刀切”》《既要温,也要蓝天》《数据有异常 “红灯”立马亮》等多篇稿件。

采写内参 提供决策参考

内参是党中央、国务院了解真实情况的重要渠道和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参考,是党报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室在认真完成各种公开报道任务的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调查研究,采写内参数十篇,为中央领导同志提供决策参考。多篇内参获得中央领导批示,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古树名塞罕坝蓝天
2022 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
“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炫舞蓝天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拥抱蓝天
臻迪无人机在蓝天中飞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