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 江河入海绘新篇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2019-01-23 06:40顾云平
上海化工 2019年1期
关键词:氯碱化工上海

东海之滨,杭州湾北岸。

上海化学工业区神工路200号,矗立着中国氯碱工业创始人吴蕴初先生的半身铜像。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氯碱企业——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从1929年,中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味精大王”吴蕴初先生创办上海天原电化厂有限公司,“开辟了中国电化工业新纪元”开始,中国的氯碱工业在上海滩蹒跚起步,并在新中国逐渐壮大。尤其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中,自我加压,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上海氯碱作为中国氯碱产业的开拓者,依然屹立在行业发展的前列。

解放思想举债建设重点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1987年5月21日,上海市工业党委、市经委正式宣布:依托原上海电化厂建设上海氯碱总厂,上海30万t/a乙烯吴泾工程破土动工。

30万t/a乙烯吴泾工程是上海解放以来地方投资最大的氯碱项目,主要从日本的相关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建设15万t/a离子膜烧碱装置、20万t/a氯乙烯装置、20万t/a聚氯乙烯装置。从意大利坦克尼蒙公司引进1万t/a四氯化碳装置、从美国西方化学公司引进2万t/a糊状聚氯乙烯装置、从加拿大凯密特克公司引进5000 t/a漂粉精生产装置。

举债建设30万t/a乙烯工程,开创了重点项目建设的先例。项目先后向世界30多家银行及金融机构贷款1.48亿美元。在国内发行人民币企业债券7.9亿元,创出了一条“自筹资金,自行归还”工程建设的新路子,为工程建成践行了重大制度性探索与突破。

1990年4月16日,李鹏总理为30万t/a乙烯工程剪彩,并在庆祝大会上说,上海乙烯工程是依靠自筹资金、引进国外装置进行建设的,既是自力更生的成果,又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上海30万t/a乙烯吴泾工程,被喻为“东方奇迹”,铸就了氯碱腾飞的基石。

锐意改革尝试现代企业制度

吴泾工程建设开创了一条前任未曾走过的新路,也为当时紧缺的聚氯乙烯等化工基础原料行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品。举债建设确保了工程的如期竣工,同时也给氯碱总厂带来了很高的资产负债率,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当时的领导班子认为,举债建设是一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和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氯碱总厂的发展,还是要用改革办法,不能光靠政府给政策,不能躺在国家身上,特大型国有企业应该为社会、为国家出力。

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精神,更坚定了上海氯碱总厂进一步改革的决心。放弃国家优惠政策,快速推进股份制改革,成为上下一致的目标。1992年5月6日,上海市经委批准上海氯碱总厂进行股份制试点,与申银公司签约,向社会公开溢价发行首批32643万元股票。7月14日,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召开创立大会。8月20日,11月13日,氯碱B股、氯碱A股先后上市交易。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措资金达16亿元。

股份制改造,氯碱公司主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将传统的国有企业转制为符合国际惯例的公众公司。改制上市后,公司管理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管理部室扁平化,通过压缩中间环节,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减少决策时间延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生产管理系统通过生产装置化、机电仪一体化改革,打破区域界限,对相关性较强、工艺相近的生产装置进行整合,原来的车间变成以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协同运行装置单元,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装置化管理,明确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技术系统的“支撑”职能和生产装置的“生产”职能。同时通过机制改革,使装置的各项指标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持续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30万t/a乙烯工程建成初期,国外配方和助剂原材料卡住了生产经营的“咽喉”,需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助剂用于组织生产。为此,公司组建技术中心,集中科研人员开展技术攻关,成功开发出价廉物美的国产助剂,彻底打破了西方技术不可替代的神话,不仅摆脱了生产受国外控制的困境,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大量外汇,而且为公司引进装置全面国产化,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作出了重要贡献。

尝到自主研发的甜头后,公司一发而不可收拾,瞄准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集中精力转向高新技术新产品攻关。1998年以来,相继淘汰了传统的有毒引发剂工艺技术,摸索研究开发出“M-1000医用级聚氯乙烯”“R-1000绿色建材管材专用聚氯乙烯”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市级重点科研项目。近几年来,又成功开发了CPVC新产品和Deacon技术。其中医用级聚氯乙烯树脂M-1000列入国家创新项目系列,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优秀项目,在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百佳项目中,列为001号。

在研制绿色建材专用PVC树脂过程中,开发的R-1000树脂不仅满足了树脂高表观密度的管材等硬制品加工要求,而且其树脂制造、塑料加工过程及产品均符合环保要求,提高PVC产品质量的科技含量,注入可持续的绿色建材产品理念。

产品的高质量是竞争者手中的王牌,它比任何形式的促销手段更能让客户满意。申峰品牌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上海氯碱全球市场的布局奠定了基础。随着申峰产品国际市场知名度的稳步提升,申峰牌出口产品已被纳入跨国集团的采购系统,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应用系列,与国际著名化工贸易商社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由此,申峰产品漂洋过海,从早年的东南亚销售到了美国、欧洲、澳洲等经济发达的主流市场。

氯碱公司上海化工区生产运行中心

200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授予上海氯碱公司“国家技术中心创新成就奖”。

腾挪转身实现公司转型发展

1996年8月12日,上海市决定建立化工区。这次上海化学工业布局的战略调整,对于先期在金山漕泾圈地的氯碱人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氯碱化工开启了从黄浦江迈向杭州湾的转型。

1999年6月30日,作为启动上海化学工业区的标志性工程,天原化工厂搬迁工程在该区B3地块举行开工奠基仪式,2000年10月31日,天原化工厂迁建工程全部建成。天原化工厂告别苏州河,奔向杭州湾。

随着上海化工区开发的整体推进,上海氯碱公司也将此作为新世纪发展的主战场。从2007年至2014年,先后关停了多套列入淘汰序列的生产装置。2014年10月,吴泾工程实现永久性停车。老旧装置关停,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每年减少能耗近70万t标煤,吴泾基地总能耗下降了99%。依托上海化工区强大的产业集群能力,氯碱化工与众多跨国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协同带来的经济效应非常显著,在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氯碱化工经受住了考验。

早在2000年,氯碱化工便开始规划循环经济,其下属的华胜工厂是上海化学工业区的龙头配套项目,为化工区拜耳、巴斯夫、亨斯曼等外资企业生产MDI/TDI等装置提供原料氯和烧碱产品,并利用赛科充足的乙烯原料,二次用氯,消化副产HCL气体,以其制造二氯乙烷,实现了氯资源的多次利用。这种上下游一体化综合利用的园区模式,实现了能源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抗风险能力,并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应对越来越严峻的碳减排压力和环境保护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海氯碱化工从一个苏州河边的民族资本企业,成长为世界知名的大型化工企业。这是上海氯碱人自强的脚步、骄傲的印记,是上海氯碱人敢于拓荒的精神写照,更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结晶。

江河已入海。杭州湾,不是终点。

猜你喜欢
氯碱化工上海
天然气制氢在氯碱产业中的作用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氯碱装置节能降耗措施的探讨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