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

2019-01-25 07:23
廉政瞭望 2018年23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工委违纪

中办印发的这份反腐新规,新在何处?

中办近日印发《党组讨论和决定党员处分事项工作程序规定(试行)》。《规定》明确了哪些事项,新在何处?从中央纪委办公厅随即印发的学习贯彻《规定》的通知中,可以得到解读。

《通知》指出,《规定》通篇体现了党组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原则。

首先,明确部委党组管理的司局级党员干部党纪处分不再报中央和国家机关纪检监察工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审批,由党组讨论决定。规定党组对其管理的党员干部实施党纪处分,应按规定程序经党组集体讨论决定;党纪处分决定以党组名义作出。这有利于把对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对违纪党员干部严肃执行纪律的主体责任真正压实给党组,实现权责统一。

确保案件质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规定》明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审查的司局级党员干部违纪案件,由派驻纪检监察组进行内部审理后,再移送纪检监察工委进行审理。党组和派驻纪检监察组对保障案件质量承担第一责任,纪检监察工委对派驻纪检监察组内部审理工作进行监督。

改进党的组织关系在地方、干部管理权限在主管部门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的党纪处分审批程序。《规定》明确,对于此类案件,凡由派驻纪检监察组查处的,由主管部门党组讨论作出决定,并向地方党组织通报处理结果。

同时,为加强监督制约,《规定》也赋予地方党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对垂直管理部门有关党员干部违纪案件的审查权和决定权,并要求在作出立案审查决定及审查处理过程中,地方纪委应与主管部门党组和派驻纪检监察组加强沟通协调。

基层多地陷“疲态治理”怪圈?

当前,在一些地方,基层治理陷入“疲态治理”怪圈。在高强度的任务、高频次的督查、高压力的问责等交织影响之下,紧绷运转、僵化管控、过关心态等现象凸显。

“我们按要求是‘五天四夜’在村里,实际上,连着几周一周7天都在扶贫点是常有的事。”中部地区某驻村工作队成员说,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工作压力大,“以前总说‘周末休息不保证’,现在是‘周末保证不休息’,总觉得事情忙不完。”

基层僵化管控与紧绷运转相伴出现,考核、检查、问责层出不穷。在西部某县,当地确定了通过种植果树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方案。具体执行中,一些干部甚至给年逾八旬的老人也发放了果树苗,并催促尽快种植,用以脱贫。

上述情况成为常态,便催生了一些干部消极应对的过关心态。部分受访干部坦言,过关就万事大吉。西部某地有基层干部反映,面对上级派下来的各项工作任务,基层人手紧张,常常是“接不住、干不了”。“而上级部门检查考评基层,又往往要见人见场地见机构,为了过关,只能靠先挂牌子、布置场地来对付。”

但这样未必能蒙混过关。南方某扶贫办干部,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摸底调查工作期间,消极推诿,致使229户贫困户被漏评、59户返贫户情况核定不准,近日被纪检机关处分。

专家认为,面对基层紧绷运转、僵化管控、过关心态等带来的“疲态治理”怪圈,应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发挥好制度激励和约束的效力,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另一方面,在源头上,基层工作的责任分工、干部配置要更加科学合理,权责划分清晰明确。此外,还要帮助基层干部解决工作、家庭生活困难,给予更多关怀。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工委违纪
中共梧州城工委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成立学校少工委 推进少先队改革实施
高中体育专业生的违纪心理分析
官员三类形式办喜酒算违纪
广安区节后一上班 开展违纪线索“回头看”
韩国工委筹备成立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