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提梁壶《秀竹》品鉴

2019-01-26 02:55陈美蓉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竹节紫砂壶紫砂

陈美蓉

紫砂器始于宋元,初为用器。及至明代,日渐盛行。由金沙寺僧和供春起,五色泥方得其主。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门庭自是络绎不绝。其时紫砂壶型有趋小巧之势。冯可宾所著《齐茶笺》道:“茶壶以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得为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清代紫砂繁荣更甚,“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其名已比肩,其声更远扬也。其时紫砂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曼生十八式”尤创金石名家和紫砂大师合作之典范。“字依壶传,壶随字贵”,“名工名士,相得益彰”,一时洛阳纸贵!时至今日,其风影响仍盛。

小小阳羡溪头一丸土,何以引天下名士竟折腰。我为山中人,亦有惑焉。一壶一车有之,一壶一房有之,更有为一壶误了卿卿性命者,闻之心戚戚!个中恩怨情仇,几百年来,连绵不绝,或曰“壶已非壶”。然昔日邵大亨先生听闻乡绅因其壶恶逼人命时,遂提壶前往救之,留言“不过一丸土而已(时一壶千金,几不可得)”,其摔壶之声,不绝其响。近代顾景舟大师亦曾抱病上书“枪下留人,不过一丸土而已”。赤诚之心,感昭天地!其境早已超越看壶是壶,看壶非壶的二重境界,到了看壶还是壶的最高境界。提携后辈更不遗余力。艺为德之帅,德为艺之母。紫砂壶能传承至今,其型得天地之恩,其魂得前贤所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紫砂提梁壶《秀竹》,选料考究。紫砂壶使用的主要原料大致分紫泥、红泥和团山泥(本山绿泥)等。紫泥是甲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其色紫红,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红泥位于嫩泥矿层底部,是一种土黄、土红、灰白色为主的粘土,以石黄最优;本山绿泥矿藏量少,存于龙骨石(岩板)与甲泥黑墩头之间,薄薄的一层,其矿物呈暗绿色、灰白色、烧成后呈米黄色,石英含量高、细腻有光泽。《秀竹》选用黄金煅,其泥色纯正,质地细腻,其色暗合土地之色,土有生长万物之能,正所谓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又暗合脚踏实地,天道酬勤之意。

紫砂提梁壶《秀竹》,通体与竹关联。竹筒当壶身,竹节成壶嘴,竹枝做提梁,竹叶、竹桩各得其所。然多而不繁,视之比例恰当,疏密有致。多一分嫌肥,少一分则瘦。抚之手感舒适,大小适中,令人爱不释手。用之灵巧方便,兼具使用和收藏功能。

紫砂提梁壶《秀竹》,整体造型浑然一体,妙若自然生成。其风古朴典雅,韵味十足。壶身轮廓清晰,线条流畅。壶把采用硬提梁(即与壶体一体),通过提梁的回转,构成壶体上部的虚空间,使整体舒展大方,气场强大。有骨有肉,骨肉亭匀。壶身实体与提梁形成的虚实空间对比的和谐美让人爽心悦目。壶底足采用加底形式,亦称“挖足”,浑然一体,厚而不重,稳而不笨。280CC容量配合提梁设计,灵巧却不失大气。提梁中部竹节设计既写实又利于提握,使用方便。壶嘴暗接壶身,三弯出水设计巧妙的展现了竹节的生长习性,宛若天成。出水通畅而不涎水,注水七寸而不泛花,直泻杯底无声响。壶盖采用嵌盖,内嵌于圆形壶口,致密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壶钮(的子)取竹桩造型,不仅开合便利,更有点睛之效。壶身所堆竹叶,呼之欲出,跳跃着生命的脉动,怎一个“逼真”了得!形成了安定和生动的鲜明对比。

紫砂提梁壶《秀竹》的创作,寓心于壶。自古以来,竹以其高风亮节受文人墨客尊崇。东坡居士爱竹尤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竹,潇洒自如,宁静素雅,令人心向往之。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还有晋之竹林七贤、唐之竹溪六逸,痴竹之士,不胜枚举。吾羡其节,亦独厚之。今之紫砂界,制壶赏壶之人日益增多,窃以为壶艺固然紧要,壶品更当长习。唯有如此,方不负前人所托,后人希盼,如此则制壶者幸甚,赏壶者幸甚,紫砂幸甚也!

紫砂提梁壶《秀竹》,观其型,得造化之美,赏心悦目;品其意,享匡德之境,修身养性。观其壶而识其人,诚不欺我也!

阳羡紫砂,躬逢盛世,国泰民安,此为天时。独占五色土,几百年来,紫砂前辈呕心沥血,开宗立派,定章成规,此为地利。希己能不忘初心,守正拓新,不唯名,不唯利,唯以作品水平、业内口碑、市场认可、社会认同为重。习先人之技,鉴前人之风,照古人之德,当以此为人和。

子不言,我知你心非我莫属;壶不语,君可知她为你而来!千锤百炼,浴火重身,只为在此与你相见! 壶已非壶,壶亦是壶!

猜你喜欢
竹节紫砂壶紫砂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刘少白
“竹节人”中说“趣味”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