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容不得乱来

2019-01-26 21:05
中国民政 2019年1期
关键词:恩施民意命名

地名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信息。近几年,命名“大、洋、怪、重”是地名主管部门集中清理整顿的重点。然而2018年12月,湖北恩施市一口气拟命名、更名60条街道的新闻,让人们认识到某些部门对地名工作重要性的轻视和任性。新闻引发媒体舆论质疑,网民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此次街道命名更名原因,公示称,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新增了很多道路,此次更名是根据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州城道路命名更名要以服务生态旅游为主题,将八县市地名和州内主要景点、民族特色融入州城道路命名或更名的要求。

澎湃新闻收集整理了部分网民的观点。有留言认为,落实州委政府要求,体现恩施生态文化旅游特色是应该的,但这些命名实在让人觉得融合的不好,有些简单堆砌,尤其是大家普遍反映的以县城名直接为主道问题,景点名也得融合实际地点的人文风貌为宜。总体感觉内涵品味不足。有留言建议,请告知市民命名思路和具体考虑,再结合社会意见修改完善。有留言质疑,命名更名是一件大事,涉及户籍、身份证、门牌号等一系列要素的更改,耗时耗力耗钱,请问事先征求过市民的意见没有?如果没有,是否应该谨慎考虑。更有留言称,不折腾就是最大的作为。

《新京报》以《一口气对几十条街道更名:导航在风中凌乱》为题进行了评论。城市街道命名,本是寻常事,但直接把其他地名借来用,很容易造成名称上的混乱。对于“无导航不出门”的路痴一族来说,有时候想不对此蒙圈都不行。“我要去恩施的建始大道,不是建始的建始大道”——听到这样的指令,导航恐怕也要凌乱在恩施的风中。很多路已经使用的名字识别度高,且已深入人心,为什么非要改?更名还需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和科学程序决策。

快资讯网发表了文章《百姓为何不买账?》。文章称,纵观民意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地名变更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会带来地图书籍、公民户籍证件、单位印章、商户牌匾等等的一系列同步变更,耗时耗力耗钱——各项以旧换新,将消耗难以计数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其次,影响到市民的出行。这本质上就是个关涉重大公共利益的事。第三,按照公示文告中的说法,仅仅是“征求了部分社会知名人士、市属部门意见”而已。这般的程序简化、便宜行事,比“关门决策”好不到哪儿去,相关工作做得太不充分。

漯河阳光网认为,引发争议的根源在于其不仅是对新建道路起名,还要对已经使用多年的道路改名。其中一些路名要么简单堆砌,要么与下级县市道路重名。这样的“操作”着实让很多市民“看不懂”,因此引发了强烈质疑。虽然官方言之凿凿,称自己所有行为符合规定,但显然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城市道路大面积改名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市政部门搞“突然袭击”,引起广泛反对也不足为奇。从出发点看,政府的行为都是善意的,但结果却不能让大家满意。譬如,政府希望路名能突出城市特色,但市民却觉得丢了历史故事;譬如,政府试图修改路名使其简单好记,但百姓却觉得失去了原来的文化韵味;再譬如,政府想要统一命名、方便管理,但民众认为是劳民伤财、瞎折腾。之所以政府陷入“怎么做都不对”舆论漩涡,这和事先没有和市民做好沟通是重要原因之一。事实说明,在地名、路名更改程序上引入民意参与,迫在眉睫。广大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他们的获得感应当是政府首要考虑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路名怎么改,市民最有发言权。政府“大包大揽”,本质上还是一种“怕麻烦”“走捷径”的心态在作祟。要征求民意、要仔细讨论,流程繁琐、众口难调,不如直接“一步到位”,但简单粗暴的结果就是被民众“揪出来”反对。在此情形下,政府应当早日转变观念,修改路名稳妥起见,充分做好民意沟通,多一点“保守”,才能少一些“折腾”。政府部门既是城市的管理者,也是市民的服务者。俯下身子多问问,开诚布公多聊聊,相信广大市民都能理解并支持政府的工作。

猜你喜欢
恩施民意命名
简约欧式9.4.4全景声影院 湖北恩施红星美凯龙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飞檐走壁
恩施新农人:农业互联网创业七年走过的弯路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家的团圆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