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逻辑勾连,论证深度辨析

2019-01-28 11:24毛永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选段战机审题

毛永健

所谓思辨力,也即思考辨析的能力。微观而言,思辨力乃说服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选择、判断、鉴别等能力。从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指向来看,思辨力既包括考生的思维能力,也包括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当下的高考议论文写作,由于受到考试大纲的导引,更多趋向于论述文的写作。而论述文的审题,大多以“事”为“因”以“观点”为“果”进行因果链的勾连即为立意;其一般的写作路径,大多为就事论事、就事析理或就理说理,故而要想谋求高分,很难在用例及文采方面获得强有力的支撑,唯有重视文本的思辨力架构,以思想的辩证性取胜方为上策。为此,考生需要关注如下策略。

一、审题立意重在逻辑勾连

高考论述文的命题,由于常常立足于就事析理或就理说理的层级,故而在审题立意之时,考生可以先找到命题材料中的“事件”或“现象”,再找到其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所要说明的“道理”,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的对应勾连,使之链接为因果、条件、顺承等逻辑关系,为之后的支架搭建等提供依据。

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命题基于逻辑学中的“幸存者偏差”材料,意欲突出“关注被忽略之处”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这两大要点。事实上,如果考生仔细解读,会发现命题材料中有两个“现象”,一是“弹痕多部位”,二是“弹痕少部位”,与之对应的“观点”则为“不应该加强防护”和“应该加强防护”。如果将两者进行逻辑上的因果勾连,就能得出如下的表层立意:一为“因为弹痕多的部位并未影响飞机安全返航,所以不应该加强防护”,二为“因为弹痕少的部位导致飞机难以安全返航,所以应该加强防护”,两者刚好一反一正,构成辩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于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核心立意也就呼之欲出了。孙绍振认为:“这个题目意在让考生拓展思维,在表面看来无可争议的现象背后,分析出潜在的矛盾和转化的条件来。事例是具体的、个别的,而题目考量的则是从个别拓展到普遍的规律。”可见,该命题审题立意的重点在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强调考生思维的深度批判。

再如2018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需要”与“被需要”之间原本就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关系,有“需要”才可能存在“被需要”,反之,有“被需要”也才可能存在“需要”,其最大区别在于,“需要”是一种接纳,一种基础,更多趋于物质的层面;而“被需要”则是一种给予,一种升华,更多呈现于精神的范畴。两者立足不同,境界迥异。基于此,命题的立意就必须有所侧重,可勾连为“因为‘被需要满足他人需求,所以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有鉴于此,该命题虽然审题几乎没有难度,但是要让立意有深度,仍旧需要考生的写作立足点不仅仅关注自身的需要,更应关注他人及社会的需要,从而呈现出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及难能可贵的人文情怀,以彰显考生思维的深刻性与辩证性。

二、论述分析务求深度思辨

(一)厘清概念:让写作呈现破题明旨的思辨

概念的含义,也即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高考论述文命题及写作中都可能会涉及到概念,这就需要考生对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予以厘清,如此,考生才可能在正确概念的导引下进行准确的判断、解释、论证及推理,并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概念可能直接出现在命题中,也可能出现在考生对主题解读的写作进程中,但是不管概念以何种形式出现,它的内涵及外延都将是写作的主旨或分论点,如若考生未能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就可能导致其后的判断及结论产生偏离乃至错误,让写作误入迷途,导致分析论证未能切中肯綮,深入本质。为此,准确地厘清概念,是让写作呈现出破题明旨的思辨力的重要一环。例如2018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被需要,是幸福的源》节选。

需要是由外向内的获得,为的,是满足一种“缺乏感”,从性质上来说,它是自私的。即使一些需要得以满足依靠的是自身的努力,是光明正大的,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幸福感。

被需要是由内向外的给予。给予,是人的一种美德,从性质上来说,它是高尚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一种能够氤氲在人的内心中的香,令人愉悦,心旷神怡。

为什么需要的满足难以获得幸福感,而被需要的实现却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呢?记得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当你感到一切人都需要你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人活着,靠的是一股精气神,别人需要你,是因为你在人们的心中有价值,很重要。人有时就是这样,当觉得自己在别人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后,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做事情的時候,内驱力会被激发出来,潜能会被挖掘出来,进而做出一些超乎自己想象的成就来。

选段在首段及次段分别对“需要”和“被需要”进行概念的诠释。“需要”是“由外向内的获得”,是“自私”的,而“被需要”则是“由内向外的给予”,是“高尚”的,两相对比,考生在文本中的向上价值观立即得到凸显,写作的侧重点也同时得到强化,那就是辩证地摒弃前者而认同后者。至此,概念得以厘清,中心论点得到明示,写作的指向确凿无疑,但是考生并未浅尝辄止,而在第三段以追问原因的方式进行溯源,探究问题的原点,“为什么需要的满足难以获得幸福感,而被需要的实现却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呢?”原来是“自己在别人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后,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做事情的时候,内驱力会被激发出来,潜能会被挖掘出来,进而做出一些超乎自己想象的成就来”。就选段而言,考生由于借助于对概念的释义,使得观点明确且辩证客观,分析以果溯因且深入浅出,令人信服。由此可见,在高考论述文的写作中,精准地诠释概念是明确立意及理顺写作路径的关键,其优势在于可以破题明旨,规范论证的范围,使得重点突出;可以迅速搭建行文支架,进行清晰的逻辑勾连,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使得文本结构谨严,浑然一体。特别是在比喻性质的命题材料中,厘清概念更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二)力求客观:让写作彰显一分为二的思辨

高考论述文写作重视考生的理性思辨,已经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在高考作文阅卷的四个发展等级评分维度中,“思辨”便是其中之一。命题者如此要求的意图,在于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度以及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能力,避免片面地孤立地分析问题。就此,孙绍振认为:“对于议论文,抒情是个别的、特殊经验性质的,而理性的议论,则是普遍的、超越个体经验的,建立在概括的、抽象的、想象的推理基础上的……理性就是从特殊向普遍的飞跃,从可直接感知的有限的经验,在想象中向无限的、不可直接感知的存在的概括、推理。没有起码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就没有研究、创造的潜力。”当下,部分考生的作文仍旧停留在浅表化抒情的思维层面,无法客观地对问题进行审视与追问,致使文章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缺少了高中应有的较为深刻的思维品质;还有部分考生由于拙于分析思维,于是在行文中以记叙代替议论,以事例代替分析,整篇文章咋看丰富饱满,实则是蓄满了水的海绵,稍微挤一挤,顿时就轻飘飘的了,没有多少思想的重量以及思维的含量。对此,庄平悌认为论述文要做到客观理性:“一要尊重客观事实,不夸大,不隐瞒;二要注意把握分寸,不主观臆断,不感情用事;三要注重逻辑推理,不狡辩,不强词夺理。”这是颇具道理的。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II优秀作文《突破惯性思维看问题》选段。

二战的故事中,英美军方就掉入了惯性思维的轨道。这就是他们犯错的原因。由于惯性思维,英美军方认为弹痕很多的地方就更容易受到打击,所以加固了战机的这些部位后战机就没有弱点,无坚不摧了。然而,惯性思维也是个怪圈,它把你套在这个圈中会蒙蔽你的双眼,限制了你的视野。于是英美军方在修复加固战机时就犯了错。换一个角度想,战机弹痕多的地方,虽创伤多,但战机相对来说还能够承受。而弹痕少的地方虽然几乎看不见,但却隐藏着更大的凶险,可能这个部位受到创伤后战机就彻底损毁了。如此一想,便可发现惯性思维的漏洞。

英美军方只因掉进入了惯性思维的陷阱而犯了错吗?不,还有它的调查没有做到取样的随机性。他们的调查对象是所有战机,但却只是抽取了返航的幸存战机,这样便由片面推出了结果,其结果也只能是片面的。他们忽略了没能返航的战机,说不定那些没能返航的战机就是因为在那所谓的弹痕少处有了弹痕,就造成了它不能返航的悲惨结局呢!

选段首段就命题材料中的故事进行分析。考生开门见山,先提出英美军方的做法是掉入了“惯性思维”的观点,然后扣紧观点对原因进行理性的分析,认为英美军方之所以掉入“惯性思维”的泥潭,是被“蒙蔽了双眼,限制了视野”。考生在论证说理的过程中,遣词造句较为精准,“但战机相对来说还能够承受”“可能这个部位受到创伤后战机就彻底损毁了”,以及次段的“说不定那些没能返航的战机就是因为在那所谓的弹痕少处有了弹痕”等,都体现出了考生对表述分寸的准确把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客观性。次段考生进行延展,将视野从“惯性思维的局限”引申到“抽样调查的片面”,通过分析得出“由片面推出了结果,其结果也只能是片面的”的观点,颇具哲理意味与说服力。总之,两段文字就事论事,循事说理,分析有依有据,用语客观辩证,饱含了一分为二的理性思辨色彩。

(三)辨明联系:让写作揭示对立统一的思辨

高考作文中涉及到的对立统一的思辨联系,可谓数不胜数,就常见的略举如下:过程与结果,整体与部分,原因和结果,必然与偶然,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对立与统一,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主要与次要,个体与集体,实践与认识,主观与客观,真理与谬误,否定与肯定,普遍与特殊,可能与现实,纵向与横向……考生在实际的写作中,由于没有厘清对立之中的统一及统一之中的对立这一哲理点,于是在分析中就无法准确地进行辩证的思考。孙绍振认为:“我国近年作文题的思辨倾向,逐渐向二元对立方向发展,其实隐含着历史的必然性。其特点是,题目提供显性的和隐性的矛盾,推动考生作正面反面的分析。”实际上,这种对立统一的观点也即矛盾的观点,列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实质”。考生在写作时需要关注两点:一是联系的双方是互相依存的,也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二是联系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也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彼此均可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的。基于此,联系的本质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明白这一点,考生就能够有效地杜绝绝对化的行文倾向。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II优秀作文《惟愿你独具慧眼,阴云之外艳阳天》选段。

适当的转换角度,墨迹污点可以化为美丽图画,山穷水尽处便是柳暗花明。转换思维的航灯,风急浪高的苍茫大海不远处可能是一片光明、风平浪静。

有两家售卖番茄酱的日本公司。这两家公司一开始的时候,分庭抗礼,不相上下。一家是森永,一家是果美。为扩大营销份额,森永在公司内征求改良产品的意见,经过多方征求,最终却只有一条看似无厘头的建议得到了公司的高度重视并付诸实施。结果,大量的客户资源源源不断地向森永公司靠拢。最终森永在市场上战胜了果美。原来那条建议是:把番茄酱瓶的瓶口再开大些。因为,在这之前的罐装产品的瓶口都很小,顾客使用时很不方便,而改良后的产品可以直接用勺子挖酱。就是这个看似无厘头的建议使改良后的产品一举吸引了顾客。当人们都在关注产品本身时,提建议者转换思维的航灯,透过表象看到了消费者的心理本质需求,最终使公司大获全胜,这就是独具慧眼。

选段首段,考生在“适当的转换角度”一句统领下,例举的“墨迹污点”与“美丽图画”,“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两组点例,恰好构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隐含地论证了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次段以两家售卖番茄酱的日本公司森永和果美为例,通过森永的“变”与果美的“不变”,又构成一组二元对立的关系,看似“变则活”与“不变则死”的对立,实则还是论证要“适当的转换角度”的观点。命题材料原本就是一对典型的二元对立的素材,命题者把相反的两个方面摆在考生面前,一是弹痕多者,二是弹痕少者,这与考生所例举的两组事例是相切合的。孙绍振认为,这个命题“矛盾转化的条件是,那些着弹多者,往往很难返航;隐性的事实,导致了统计假象”。也就意味着,命题本身也在要求考生“拓展思维,在表面看来无可争议的现象背后,分析出潜在的矛盾和转化的条件来”。而考生能够深入挖掘事例的内核,基于理性地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高考论述文写作不仅仅是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组合例子这些表层的事,还是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思维方式、思想认识这些关联例子的事,更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价值趋向、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为此,考生要想写作出令阅卷者折服的优秀论述文,不仅需要提高本身的文字素养,还需要提高理性思維和认知水平,如此,方能在审题立意上进行逻辑的勾连,在论述分析上求得深度的思辨。

猜你喜欢
选段战机审题
《拔哥》尾声选段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战机在叙被击落惹恼俄罗斯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朱紫滢??《匆匆》 选段
再见了,可鲁
捕捉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