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通识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19-01-28 11:20李凤华南相莉李英楠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环境教育通识教育批判性思维

李凤华 南相莉 李英楠

摘要: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内容,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核心。环境通识教育主张为社会培养有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历史责任感的公民。本文探讨了环境通识教育设置课程体系的必要性,认为环境伦理教育与全球化教育是环境通识教育的两个重要改革方向。

关键词:通识教育;环境教育;批判性思维;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5-0122-02

一、高校的通识教育

大学应该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哈佛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在著名的“大学一解”中系统地提出了通才教育的思想。“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理工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在适度的技术化之外,要取得充分的社会化与人文化。然而,通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文理融合。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沟通,只有具有国际视野和客观冷静的分析能力的学生,才能够成功适应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形势,肩负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任。

二、高校的环境教育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受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影响,自1973年正式起步。2009年环保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将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全民环境意识培养紧密联系。习近平主席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然而,一直以来,环境教育却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领域:虽然很少有人怀疑学习以可持续的方式生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环境教育在全世界正规教育中却不处于优先地位。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希望环境得到净化,却不想进行自我生活方式的改变,认为环境问题往往有技术上的解决办法。有研究报道,当今社会的年轻人与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自然缺失症(natural-deficit disorder),与自然接触的减少和隔离导致他们对自然认知的缺乏,进而产生冷漠的情绪。因此激发学生重新思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养成亲环境行为和提升环境行动能力,这对于缓解环境问题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高校环境教育之责任,应使未来栋梁深刻认识到:当前的环境危机大多源于贫富差距的拉大,我们有义务关怀弱势群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对整个社会担起责任,尽可能减少对我们人类同胞造成的伤害,如此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人”教育目标。

1.环境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对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通识教育课程为《环境概论》,该门课程的内容涵盖了与环境科学学科交叉的多个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如地理、地质、生态、化学、物理、工程)、社会科学(如伦理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等。由于我国中学课程的修订,把许多传统上被视为环境教育的内容列入了地理学科,在高校接受环境教育的学生,会将环境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混淆。人类环境问题源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环境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的迁移转化必然遵循了气候、物质循环、化学与生物过程的自然法则。环境科学涵盖了地理科学的大部分内容,同时又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概论课程应该带领学生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理解地球的结构与自然演变,提醒学生我们的个人行为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质量负有责任,从根源上端正环境态度,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通识教育的改革方向。(1)扩展课程体系。环境问题范围十分宽广,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没有一门学科或课程能够囊括环境教育的所有内容,需要许多学科共同参与促进其发展。建设环境通识教育平台可以扩散开展设立多个相关课程,比如:发展教育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关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与困境,认识发展过程各国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关系,了解经济和政治系统的运作边缘化的地区和群体。和平与正义教育:帮助学生对其他国家的人产生更积极的态度,从而促进国际理解。它涉及暴力/非暴力、贫穷/经济福利和不公正/正义问题。人文与环境伦理学:核心概念和态度包括敬畏生命,尊重动物作为生物,以及理解和关注保持环境的安全和自然的所有生命,做“负责任的地球公民”。未来教育:为课程提供更多“未来导向”的方法论,弥补环境教育与未来研究之间的差距。它涉及个人对未来的看法,他们的想法如何影响他们目前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目前的行动如何影响未来。可持续发展教育: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生活的相互依赖性、与资源利用有关的行动和决定的影响,以及促进或阻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它关注的是培养人们的意识、价值观和态度,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参与可持续发展。(2)全球化教育。我们正感受到全球化力量带来的重大改变,战争、移民、核威胁、海外贸易、文化碰撞,每一个国家与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一年一度的气候变化缔约方会议、世界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强大的世界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教育政策的议程。我国的环境教育已经经历了从环境知识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到面向生态文明教育的演变过程。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还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的压力,全球化思潮使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并担负起责任。“发展教育、环境教育、人权教育、和平教育”,可通过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标题“全球教育”把它们全部组合起来。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这些单独的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出发点,但它们所关注的议题实际上是互补的和相互依存的。另外,全球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之短、更新数量之大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环境教育课程应以全球化为导向,教师需要清醒自觉地刷新知识,与时俱进地选择課堂素材,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创新力、课程开发力,使语言媒介及表达形式多样化。

三、結语

高校环境通识教育跨越并融合各主要学习领域,在已有的环境知识教育课程基础上开展发展教育、和平教育、人文教育、未来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全球教育等,拓展并强化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外部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力和理解力,培养具有卓越思维品质、可持续创造能力、强烈环境意识,敢于承担风险与挑战的负责任的全球公民。

参考文献:

[1]蒲实.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

[3]Joy A.Palme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theory,practice,progress and promise[M].Routledge.1998.

[4]Miller G T,Spoolman S E.Environmental Science,15e[M].Cengage Learning,2016.

[5]苏小兵,潘艳.2000年以来国外环境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7,(7):101-109.

[6]王民.对我国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的思考[J].环境教育,2016,(7):58-60.

[7]Bob Jickling & Arjen E.J.Wals.Globa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looking beyo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8,40:1,1-21.

[8]Scott,W.Edu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hallenges,responsibilities,and frames of mind[J].Trumpeter,2002,18(1).

[9]Joy Palmer and Philip Neal.The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the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2003.

猜你喜欢
环境教育通识教育批判性思维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