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艺术形态美学心理要素的分析

2019-01-28 10:41马顺生
速读·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

马顺生

摘 要:公共藝术,是人文艺术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具有社会性、大众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是当代城市建设需考虑的条件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公共艺术的相关理论,着重对公共艺术形态美学心理要素进行探究,以达到把握艺术审美条件,促进城市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公共艺术;形态美学;心理要素

城市美学建设,是当代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方式,它与城市资源利用率密切相关,也与城市人文艺术体系建设相互联系。研究发现,合理把握公共艺术形态中的美学元素,在提升公共建设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吻合度中发挥着调节作用。

一、公共艺术形态美学

公共艺术,是指城市资源综合开发期间,除了发挥社会资源的使用价值,也应尽量美化物品的外观,实现艺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按照当前公共艺术的实践形式,我们可将其分为自然形态和人文形态两种。自然形态,是指事物建设后,未经人工后期处理,就已经具有艺术欣赏性的作品。人文形态,是指公共资源在实际应用期间,需经专业设计人员进行后期设计。但无论哪一种公共艺术作品,都必须要实现设计产品,满足点、线、面相互平衡的效果,方能够彰显出公共艺术形态产物中的美感,这是从公共艺术形态的构成要素层面,对公共艺术形态美学进行分析。

同时,公共艺术形态,需满足外部形态、内在形态的相互统一,才算是一件“完整的”公共艺术品。更具体来说,即,某一件公共艺术品,首先要满足产品外形设计、机理、以及线条、格局等,外在设计条件;其次,公共艺术品中所呈现出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以及社会文化等等,这些也需在公共艺术产物加工、后续处理期间得以表现出来。

二、公共艺术形态美学心理要素的分析

(一)感知美学心理要素

感知美学心理要素,主要是指大众对公共艺术感觉、知觉、和表象三方面,这是最根本的审美条件,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外在审美第一视角。感觉,是艺术品在人脑中成像后,所反馈的第一意识形态。知觉与表象,则是在感觉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细化艺术品外部特征。如,艺术品颜色、大小、长宽等,这些都是通过这一部分美学因素反馈出来的。

为确保公共艺术作品,迎合大众审美视角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要保障公共艺术品基础要素的美观度。如,进行公共艺术作品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尽量在艺术品样式、大小、以及颜色方面,进行条件“舒适化”调节,这样就可以保障大众对公共艺术品的第一感官分值。但由于公共艺术品的受众群体多是普通大众,进行产品设计时,也应尽量以普通大众的欣赏视角,进行艺术品设计为主,避免公共艺术作品设计视角过于独特。

(二)思维想象美学心理要素

公共艺术品中思维美学艺术加工处理,也可以从艺术审美的情感和理解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与感觉、知觉等相比,思维想象要素更是提高了一个层次,且它们可以在对艺术品欣赏时,对艺术品的理解高度也再一次提高,从而将公共艺术品表层内涵延展开来。

如,公共艺术品设计时,将一个圆形花坛与扇形花坛结合起来,并各自保留两个形状的2/3,剩余部分为两者交叉。从外形上来看,该公共艺术品更像是一个相互交织的物体。虽然这个公共艺术花坛,仅仅是两个简单的图形拼接而成,但由于设计形态的创造性融合,使欣赏者可以在艺术品赏析期间,主动依据公共艺术品的现有特征进行想象,彰显了公共艺术品的审美价值。

案例中以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品外形设计与内在深层含义的审美融合,正是公共艺术品审美心理要素分析的表现。

(三)认知美学心理要素

认知美学心理要素,是指从大众的审美要素变化,与大众的情感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方面的分析。人作为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动物,可以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接收到外部信号后,将这些因素经思维“加工”处理,对感知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深化公共艺术品的表层意义。

如,某处公共艺术品设计了一个假山、一条缓缓流淌的溪流、以及茂密树林等场景,再配合上灯光、颜色,艺术品的画面动态感十足。大众在欣赏公共艺术品时,会在小溪、假山、树林的事物引导下,不自觉的联想到幽静竹林,回归自然的景象,品味公共艺术品中自然、清凉的思想情感。

案例中提到的,以公共艺术品中的具体事物,让大众品味到“回归自然、解读自然之美”的过程,就是公共艺术品认知美学心理要素的体现。

(四)社会价值美学心理因素

社会价值美学因素,是指公共艺术品中所包含的时代因素。一方面,公共艺术品的产生,必然与大众的审美趋向变化相适应,因而,公共艺术品实质上也是社会文化的体现。我们进行形态美学分析时,自然也不能脱离公共艺术品创造背景。如,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些标志性公共艺术品展示形式,彰显了公共艺术品社会价值美学心理因素。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美学心理因素,也是指人文思想意识。大众的公共艺术品审美角度不同,对公共艺术品内涵的分析程度也不同。如,一座玫瑰花雕像,以美术视角分析,主要是从雕像的线条、样式等方面进行探究,而以文化视角分析,主要是从花语的层面分析,这也是公共艺术品审美影响因素之一。

三、结论

综上所述,关于公共艺术形态美学心理要素的分析,是城市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感知美学心理要素、思维想象美学心理要素、认知美学心理要素、以及社会价值美学心理因素四方面,对公共艺术形态美学心理要素进行把握。因此,文章可作为城市公共资源创新建设的探索视角。

参考文献

[1]苑明亮.从“转换”手法开始的传统形态创造性转化探究——以民俗村公共艺术作品创作为个案的解读[J].艺术工作,2018(04):94-97.

[2]李明炅.公共艺术形态美学心理要素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9):55-56.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研究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如何解决公共艺术(美术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