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得 因课施教

2019-01-28 09:39陈春燕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万寿山移步换景

陈春燕

什么是“语文主题学习”?我认为,“语文主题学习”最大的特点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大量阅读带进课堂。刚接触“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师,一定会认为这样的课堂是天方夜谭。其实,揭开“语文主题学习”的面纱,你会发现它提倡的是最本真的语文教育。它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整合教学,目标和任务都很明晰;它强调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既忠实地传达教材,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是值得我们尝试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目标模糊、贪多贪全,一堂课面面俱到地剖析讲解,反而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效率低下。“语文主题学习”明确提出语文阅读教学要精简目标,因课施教,做到一课一得。我们何不舍弃对教材的精剖细讲,有的放矢地各个击破,相信效果会更显著。

我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颐和园》时,制订了这样的学习目标:学习运用准确的词语、简洁的句子,连接起游记类文章的架构,初步感悟移步换景的表达方法。

这是一节精读引领课,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品悟方法、运用方法。阅读是个性化的,阅读课教学就要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习得方法,并且能实践运用。因此,在教授本课时,我通过以下四大环节来实施悟法得法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谁还记得作者给我们介绍了颐和园中哪几处主要的景?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本环节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既能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自主品读,悟法得法

(一)学习“移步”

1.品读关键词,体会用词的丰富。

师:《颐和园》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来写的,请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

学生汇报。

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把这些句子全部找出来了。这些句子都出现在课文2~5自然段的开头,一起读。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有人把这些句子改了一下,他是这么写的,男生读。

(课件出示)

首先来到的是有名的长廊。

接着来到万寿山的脚下。

然后来到万寿山上,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最后来到昆明湖。

师:这两组句子,哪一组写得好?为什么?讨论: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可以相机提醒)

生:后面这组用了首先、接着、然后和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

师:是啊,这些是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你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上面这组是怎么写的?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师:对啊,用了进了、绕过、来到,作者用这些表示脚步移动的词告诉我们游览顺序,剩下这三句还用了哪些这样的动词?

生在句子中圈动词。(走完、来到、登上、站在、从……下来)

师:作者用这么多动词,而下面这组的动词重复用了一个“来到”。这些丰富的动词表明作者在移动自己的脚步,我们称它为“移步”。(板书:移步)用上这些动词表明游览的顺序,是不是比“首先来到、接着来到、然后来到、最后来到”要灵动许多呢?

2.品读关键词,体会用词的准确。

师:我们再来看看画出的这一句。(课件出示:“绕过大殿”一句,同时出示示意图)同学们思考一下“绕过”可以换成“经过”“走过”吗?

生答。

师明确:不行,因为“绕过”更明确地让我们知道作者的浏览行踪,而“经过”“走过”比较笼统。“绕过”说明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板书:准确)

师:大家能不能学一学作者,给这三幅图选择准确的动词。(课件出示三幅图,让学生根据山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动词。)

师:这幅有台阶的山就是万寿山,作者用的就是“登上”,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像这样表明移步的动词你还能想到哪些?课件出示:(  )山丘、(  )转角、(  )山洞、( )岸边,让学生填空。

再一起读一读:穿过、越过、走进、跨入、翻过、拐进、走到、爬上、踏上、走过……

(二)学习“换景”

师:作者用这些丰富的动词,通过移动脚步,依次看到了什么景,赶紧找一找。

生: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师:通过移步,看到的景物也在变换,这就是“换景”。(板书:换景)其实啊,这几个句子里还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地名在句子里的位置,看谁最先找到这个秘密。

生:这个句子结尾是“长廊”,下个句子的开头是“长廊”。

师:地点是首尾相连。(板书:地点首尾相连)看着这个句子就能知道文章的前一段是写长廊的,下一段是写万寿山的,这样的表达非常有趣。

师小结: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用丰富的动词和首尾相连的地点,不仅使内容连接更加紧密,过渡更加自然,也体现了文章的结构美。我们合作读一读这几段,感受一下这种美吧。(师生配乐合作读)

(三)总结学法

师: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不但看到了颐和园的美景,而且再一次感受了作者移步換景这一写作方法的美妙。(课件出示: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总结学法: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个方法的?

1.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语句。

2.品读关键词,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通过默读课文,找关键句,圈画关键词,进行对比阅读;通过讨论交流、品读动词,来理解作者用词的丰富、准确,以及地点首尾相连的巧妙安排,并及时进行语言的积累运用。通过学生的自主品读,教师具有针对性地引导,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辅助,学生初步掌握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在学生学习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后,师生配乐合作读,再次整体感受文章的结构美以及移步换景写法的巧妙。

环节三:拓展阅读,用法练法

师: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第43页,思考《雨中登泰山》的作者又是怎样把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运用到文章中去的。

1.请看阅读要求:

阅读《雨中登泰山》1~5段,用横线画出表明作者移步换景的句子,并圈出表示作者脚步移动的词。

生交流。(课件出示圈画出来的动词)齐读。

2.在刚刚找到的句子中圈画出地名。观察地名的位置与《颐和园》的相似之处。

明确:地点的词也是首尾相连的。

师:总结运用移步换景手法的注意事项。(1)用丰富的动词来表示脚步移动。(2)从一处景写到另一处景时要注意地点首尾连接。

先总结学法,再实践巩固。出示自读要求,运用学法学习丛书第43页《雨中登泰山》1~5自然段,感受作者是怎样把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运用到文章中去的。学生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汇报,再次从阅读实践中感受到作者用词准确及移步换景写作方法的妙处。

环节四:创设情境进行课堂练笔,内化实践

师:我们绿城南宁有一个美丽的南湖公园,老师一去就被里面的美景深深吸引了,回来就写了一篇游记。

1.课件出示《游南湖公园》。(文章略)

2.小练笔:请同学们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在范文中间三段文字的开头填写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3.展示作品,相机点评。

“听说读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能力,也是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最基础的能力。在完成了学法悟法之后进行实践运用,才能最终形成这种能力。学以致用,因地制宜,我们利用南宁的现有资源南湖公园,创设小练笔情境,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在三段写景文字的开头填写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进行实践运用。课堂上,学生先是读名篇,学方法;然后交流讨论,消化吸收;最后读写结合,给他们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有助于移步换景方法的内化提升。

我所理解的“语文主题学习”强调的“一课一得”其实就是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训练的过程,一点一点去落实,力求课课都有收获。一个一个“得”的累加,就是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

由词语,到句子,再到整个文章的篇章布局,《颐和园》不愧是我们写作的典范。这篇文章可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点很多,但是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颐和园》这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写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中段落开头表示移步换景的句子,在文章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丰富的动词表示了游览的顺序,地点的变换在结构上又有着首尾连接的结构美,这几个句子在文章当中起到了不可替换的过渡的作用。学生学会并掌握这样的写作手法,对写作写景类文章,将会是受益匪浅的。

一滴水的力量很微薄,但是水滴石穿也让人震惊!“一课一得,因课施教”,學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我相信,这样的“舍”必能收获更大的“得”。

猜你喜欢
万寿山移步换景
杨晓霖《佛香凝翠万寿山》《潭柘寺》
万寿山
基于现状的万寿山野生地被管理与应用
《100层的房子》:“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
“儒林有戏” 新瓶装旧酒 移步不换形
“移步不换形”——2017年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的思考和启示
万寿山庄一日游
会移步的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