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道情的艺术特征及生态现状研究

2019-01-29 01:29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21004
大众文艺 2019年18期
关键词:道情金华艺人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21004)

一、金华道情的发展历史

道情源于唐,传于宋,行于元,兴于明、清。早在明代就已经在金华、义乌土地上繁衍,清代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是除了戏曲之外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大众娱乐形式。大约在明代中后期,道情流入金华,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荣、兴盛。

到了清代,道情在金华、义乌等地已相当普遍,是城乡除了戏曲以外最主要的娱乐形式。发生在金华城乡的一百多个道情曲目中,绝大多数道情中的故事是发生在清代的,说明当时道情是十分盛行的。

民国期间,道情在金华各地的势头不减,在民间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抗战时期,金华道情艺人以抗日游击队金肖支队八大队的抗日故事为素材编成道情宣传抗日,鼓舞了士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各地道情艺人十分关心,组织学新唱新。1950-1964年,义乌道情盲艺人叶英美曾三次进京,唱出了“享毛主席的谷,住毛主席的屋,吃毛主席的福,唱毛主席的曲”的心声,使他在全国范围内的曲艺界享有“北有韩起祥,南有叶英美”的盛誉。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道情艺人开始积极创编节目,他们用道情这一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创作改编曲目参加各项比赛。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情艺人逐渐进行地下活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金华城区开始成立“婺春”曲艺演出队,在金华、兰溪等地演出。这一时期,金华城乡电影队采用的宣传方法是放映,利用幻灯片的道情表演形式进行说唱,群众的热情高涨,纷纷开始演唱道情歌曲,金华道情的创作和表演开始走向一个新阶段,金华道情的唱腔也出了改变。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了“新派唱法”,其代表人物是金华县东孝公社电影队放映员邹爱琴。之后的时间里,金华、义乌、东阳等县文化馆先后举办了道情演唱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爱好者,这一时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金华道情的辉煌时期。

二、金华道情的基本特征和音乐特色

(一)伴奏的独特性

金华道情的伴奏乐器极为简单,只有情筒和简板两种,情筒又称作新闻筒、渔鼓,简板又叫龙须、夹子或咭咭棒。

伴奏时,艺人坐在凳子上,左手抱情筒,情筒上部靠近左肩,下部鼓面靠着右膝并露出;把右手向下伸,手掌向上,一般将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向上击情筒鼓面。

道情乐器一般的打击规律有以下几点:

1.开场前均有“前奏”引唱。

2.唱中伴击为了防止冷场,使情节紧凑,通常是上句短,下句长,分句短,全句长。

3.叙述时较疏松,激情时较紧密,抒情句较平稳。击鼓的时间幅度,分短击、中击和长击。短击一般为二拍,中击一般为四拍,长击一般为十拍。

(二)演唱的独特性

金华道情在起角色时往往以角色当地的方言说白,增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俗称“六国腔调”,曲艺术语为“乡谈”。道情音乐的音阶主要为五声音阶,旋律以级进为主,调式绝大多数是徵调式,其上句的落音可用调式音阶中任何一个音。

单口坐式说唱是传统的道情表演形式,艺人独自一人表演歌曲中出现的不同人物。有些水平比较高的艺人,唱男像男,唱女像女,男女老幼,声腔不同,各色人物,惟妙惟肖。

演唱时有如下的特点:

1.演唱时的唱腔没有限制,可按照自己嗓音来选择高低。

2.说唱全用乡音土语,一字一句,妇孺皆能理解。

3.唱腔道为白脸谱化,即“一人饰演多角”,故事里的每个矛盾冲突可任其夸张,像某些特定的场合,可以用真假嗓音等形式给予生动的模仿。

4.唱法上,以句末音下滑音为多。

(三)特有的习俗行规

1.拜师。金华历史上道情艺人师承关系极严,凡没有正式拜过师傅的,即使脑子灵活记性好,通过自学技艺不错,也不被承认。

2.从师。道情艺人从师学艺要信受许多规矩,师父还要教徒弟一些跑江湖、待人接物的规矩,跟师傅要跟三年。出师时,师傅要送徒弟一副情筒筒板。

3.起居。旧时金华道情艺人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禁忌,如早上出门不能讲不吉利的话,也不能讲鬼、讲女人。

4.会同行。艺人来到茶店,见里面已先有一同行在演唱,就把自己的情筒倚放在茶店门槛上,筒口朝屋里,先来者就捧出情筒与之并排放在一起,然后一并捧回,表示并肩携手。

5.打二油和插铜签。清代在衙门干过事的邢兆兰,自开茶店自唱道情,唱开头一折不向茶客收费,如茶客要往下听,就收费,叫“打围”或“打二油”,收费俗称“斗(凑)铜细”。

6.行话不准外传。一个艺人若行话不通,就说明没有出师。

7.处罚。旧时道情艺人违反行规,要受处罚。

8.情筒长短有讲究。旧时道情艺人所持情筒长短尺寸规矩极严,凡已出师者才准用三尺长(90厘米)的情筒。

三、金华道情的发展状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越来越丰富,可供选择的文艺形式也越来越多,金华道情演出活动陷入低潮,随之各地道情场改为电视室、麻将室,观众大量流失。

然而,在一定的范围内,道情演出仍在继续。在1999年和2000年期间有三个月,在金华市人民广场上举办了金华民间曲艺夜市,就是以金华道情的说唱为主角;2001年又举办了金华市道情演唱大赛;在2009年的文化艺术节哦上,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顺根演唱的道情《猫头鹰娶亲》,用幽默风趣的唱词说表,赢得了两千多名观众的满场喝彩,成为那场演出中最出彩的节目。

2008年,金华道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政府和民间办起多个书社说唱道情,也举办了很多表演活动,并且在学校、社区等地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交流推广。此外,传统道情曲目的录音、文字翻记,整理出版也初显成果,道情有了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2005年,金华道情和义乌道情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政府和民间多管齐下,开展各种活动以保护和传承金华道情。一是经常性地举办展演活动,每次展演,金华道情是当然的主角。二是举办书社唱道情。这些活动一般由政府部门出钱主办,曲艺协会出人经办,道情艺人轮流坐庄。

之后在政府和民间的合作下,金华道情的保护和传承有了良好的开端。金华道情把金东区曙光小学定为“非遗”传承基地,每年邀请朱顺根等艺人表演道情。

四、金华道情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一)道情研究现状

目前学者专家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较多,笔者根据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其他资源网站上搜集到有关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术研究期刊论文将近八千篇,范围广泛,主题种类繁多。而对金华道情的研究只有十几篇,这在众多的研究文章中只是沧海一粟。而在这些研究中,大部分都是对金华道情的浅层介绍,或是在说到道情时提及一点。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金华道情的传承与发展为例》(黄艳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金哲)等,而专门对金华道情的介绍和研究却很少。

(二)道情发展的建议

对于金华道情未来的发展,的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现代流行音乐发展如此迅速,影响如此广泛的情况下,许多民间传统音乐也在逐步走向消失。但是仍有一些文艺工作者在这方面在作出自己的努力,创编与金华道情有关的书籍,将更多的史料、曲谱记录下来。各级政府在推动金华道情的传承保护,也在开展着道情展演,新人培训,道情进社区、学校等活动,并且相继建立一批演唱传统道情的书社书院等传承基地,取得了积极成效。

另外我认为,要传承保护金华道情,也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保障有足够的保护经费。当地政府可以号召一些社会力量参与到对道情艺术的保护工作中,例如建立专门的保护资金,这样能加强对一些珍贵道情曲目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且改善道情艺人的生存环境,以此增强他们从事这项事业的信心。打造地方品牌,促进经济文化发展。除了传承保护之外,相关机构还可以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结合浙江省其他特色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创设民间艺术品牌,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将道情作为一个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不仅可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猜你喜欢
道情金华艺人
河南太康道情戏及其生存现状
金华特色小吃
义乌道情:道不尽情长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银胡子爷爷的画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花灯艺人
浅谈洪洞道情的渊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