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诊临床带教方法探讨

2019-01-29 15:43黄海彬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5期
关键词:抢救室医学学科

黄海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广东 广州 510000)

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学科,急诊医学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急诊首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贯穿于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急诊、急危重症监护等过程中,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能力,及早判断疾病及积极治疗。但急诊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急诊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临床带教工作与其他学科明显不同,急诊临床思维方法以及模式不同于其他专科,特别是在提倡中医学的今天,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中医急救于急诊诊疗过程中,这是值得带教老师深思的地方。

1 传统急诊教学模式及方法

传统急诊带教方法以带教老师授课,学生被动授课接受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急诊医学是综合医学,具有复杂性、多学科性等特点,教学过程需要学习多个学科,包括内外妇儿,知识面比较广,这就需要医疗工作者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又由于急诊医学教科书内容更新慢,特别是中医急诊,无法很好的体现现代急诊医学临床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比较困惑,无法跟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带教过程中,由于临床病例的复杂性、模糊性,学生无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学生思维比较固化,无法发散思维。

中医急诊临床带教面临的几个问题如下:(1) 教学安排上,很多急诊医学的教学安排在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等学科之后,内容上与学过的知识有交叉,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2) 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热衷于对西医诊疗技术及抢救知识的学习,而对中医辨证急救的学习甚少;不善于对中医经典辨证理论的学习,以及中医四诊运用于临床,对于典型病例无法准确辨证,及用中医急救方法治疗[1];(3) 学生未受过系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急诊医学的基本知识及急救技能比较薄弱,到医院实习也未能够进行专门的培训;(4) 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无法充分展开教学行为;(5)由于急诊病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夜间多发等特点,造成白天临床带教无典型病例,夜间有病例而无学生可教学的情况[2]。

2 中医急诊临床带教改革

针对急诊临床教学面临的诸多问题,亟需寻找适合急诊医学学习及临床实践的教学及带教方法,以达到学生急诊临床的学习和适应多变的急诊病情。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可分为专业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知识的教学两个模块。

2.1.1 专业知识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导,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然后通过考试,来确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急诊医学的学习,需要的不是知识点的累积,而是在疾病初期把握疾病的动向,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需要明确致命矛盾和主要矛盾[2]。新型的教学内容应该切合急诊临床实践情况,以培训根据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推导疾病病因为改革方向,即提倡急诊症状医学。建立以症状、体征、检查结果为基础的评分体系,对评分体系进行学习,能够更好的掌握疾病的严重程度,为疾病的下一步治疗提供参考。而针对急诊常见操作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这些在普通病房都是比较少见的,通过实践,能够将之前在理论课上以及模型上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在急诊医学的带教过程中,可对疾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区分院前急救与抢救室抢救的不同,对急危重症和缓慢疾病教学重点不同。院前的急救要求快速诊断快速处理,没有足够的机会让教学参与其中。而急诊抢救室的设置则弥补了教学的缺陷,急诊抢救室在急诊临床带教中发挥重要作用[3]。首先,急诊抢救室病种多,包括了急危重症和相对和缓的疾病,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毒、外伤等病种。在急诊的教学当中,诊断与鉴别诊断是首要的,通过在抢救室的初步检查,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鉴别诊断的思维,在具备一定知识水平与开阔的视野后,鉴别诊断思维的正确发挥为疾病的治疗争取了充分的时间。在鉴别诊断分析中,仍然要建立一元论的思维。例如呼吸困难的病人,有心源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肺源性(肺栓塞、呼吸衰竭、张力性气胸等)、精神性(癔症) 等原因,这时候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以及相关的检查可以鉴别。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要注重中医的辨证治疗。传统的急诊带教以西医为主,很少涉及中医,学生对于中医急救了解很少。作为中医院的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的原则。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的中医学习,以眩晕、中风为优势病种,则以中医临床路径的学习为指导,通过让学生对经典病例的辨证诊治,以及中风急性期安宫牛黄丸的使用等,从而了解中医急救在急诊临床中的应用。对于院前晕厥的病人,除了分析其西医病因,如低血糖昏迷、脑血管意外等,还可结合中医内科学对于厥证的分类进行中医的学习,进一步将中医的知识融入急诊医学的教学中。

2.1.2 人文知识教学模块 作为一名中医生,中医的“整体”观念一直是我们遣方用药的基础。由于急诊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加上医疗工作者与患者家属掌握知识背景不对等,临床上病人和家属往往不能够理解复杂多变的病情,这时候就容易出现纠纷风险。所以临床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爱伤观念和沟通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患者家属沟通过程中既要语气和缓也要重点简明扼要,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去告知患者及家属,做到知情理解,减少不必要的误会。这同时也是在培养医学生的责任心,学习医疗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学习到有效的沟通,为降低医患矛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教学方案 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每个科室的轮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在急诊的轮转中,时间大约4 周。在这4 周里,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分成不同的阶段逐渐加深学习,才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拟将学习目标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般是第一周,学生刚进一步急诊临床,对急诊的运行模式以及架构不清楚,可根据科室自身特点,制定《急诊轮训手册》,针对急诊介绍,团队简介,基本工作制度、需知及考核制度进行培训。由专人进行培训,告知科室情况、流程以及需要参与的工作,让学生了解后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制定学习目标和步骤,尽快进行目标化学习。第二阶段,基础知识技能的培训阶段,一般是从第二周开始。主要针对急诊的常见病进行培训,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利用午间时间段,进行专题的学习。内容涵盖常见的急危重症,包括胸痛、腹痛的鉴别诊断,心肌梗死、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知识,技能方面包括气管插管、心肺复苏、骨折外固定等。第三阶段,入科第三周后,开始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的综合提高。开展专题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的形式,从真实病例入手,通过小组讨论和答疑的方式进行,对专科知识进一步学习。

2.3 带教模式 急诊医学临床带教,需要培养学生降阶梯的急诊思维。由于急诊病人具有危重性,发病急骤,进展快,在接诊病人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主要矛盾,先考虑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排除了之后再考虑缓慢的疾病,这就是降阶梯思维[4]。先针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进行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寻找疾病的病因。带教过程中,需对学生进行急诊常见鉴别诊断的疾病进行系统学习,以培养症状鉴别为主线的横向思维;然后先考虑危重疾病,再考虑缓和疾病,将降阶梯的思维深刻印在学生脑海中。

除了急诊知识,团队合作模式在急诊的教学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急诊实习生,需培养模拟情景下的团队合作,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责任,与其他人相互合作。如急诊心肺复苏的团队合作,没有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球囊辅助通气的合作,病人很难能够复苏成功;在外伤脊柱骨折的病人中,没有团队的配合,很难做到颈椎固定、担架转移等步骤。团队合作还需明确不只是急诊内部的合作,同时还是各个学科的合作[5],当病情需要专科辅助检查和诊断时,相互之间的合作就尤为重要。以急诊症状理念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急诊教学模式更适合能力型急诊人才的培养[6]。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近年来很受到各个学科的欢迎,即PBL 学习模式。PBL 教学方法实行方式多样,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扮演角色等活动,将教学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情景安排中,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探索,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很大的提高[7]。李俊杰等[8]通过对PBL 教学模式的Meta 分析,提示无论是PBL 单独教学还是联合其他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实际案例教学法,都有助于提高急诊教学的效果。该教学模式可作为急诊医学教学以及带教的基础方法,可广泛开展于急诊医学的教学中。

3 总结

为了使我国的急诊医学教学跟国际接轨,培养合格的急诊科医生,需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深化急诊教学的改革,特别是中医急诊医学的教学,先要设定临床学习的目标,按照循序渐进的步骤,临床上多以实践的教学为引导,以问题式带教为基础,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带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抢救室医学学科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医学的进步
限制抢救室人流量对急诊医疗质量的影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超学科”来啦
急诊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与实践
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我爱瑞金之温情抢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