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也要注重审辨思维的培养

2019-01-30 05:33李智明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荆轲文言文证据

李 晖 李智明

要真正达成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的目标,自然少不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尤其是不能缺少学生的“虚心涵咏,切记体察”,唯如此,方能使之学了入脑,留存于心,化之于行,融于生命。作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一的审辨思维,可以帮助我们铺设一条通向深度学习的阳光大道。审辨思维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作为一种反思性思维,它强调经过审慎思考并利用先前知识和多方面证据阐释、分析、评估、推理、论证、自我调节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该素养又具体化为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和反思评估四个要素。

那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审辨思维的培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四条路径。

一、让学生在自学中寻疑找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看得有疑,其学方进。”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当是让学生自家先行阅读课文,发现困难,找出问题。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虽经百代解读,纵然解说文字汗牛充栋,而对于初次接触到的学生而言,必定还是困难多多、疑惑重重。审辨思维是基于问题的反思性思维,寻疑找惑,可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意识,走出思维培养的第一步。比如,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往往存在以下疑惑:佚之狐何以能确定烛之武之才能?什么叫“越国以鄙远”?秦伯何以反转之快?……又比如,阅读《荆轲刺秦王》,学生也会存在以下疑惑:荆轲与太子丹是何关系?荆轲是燕国人吗?如果不是,他为何要冒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荆轲的三问,樊於期何以就献出自己的头颅?明明在等“吾客”一起前往秦王,为何要改变呢?死之前,荆轲为何要说“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诸如此类的不明不解之处,认真阅读的学生应该可以自行发现,而这些疑惑、问题是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的支架,在自学中寻疑找惑使他们对既有的观点或做法持怀疑态度,能培养他们区分事实与假设,辨别信息的真伪的能力,促进他们学习审辨思维。

二、让学生在共学中交流研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在自学中发现、找到的疑问、困惑、不解,在小组共学中,可以得到交流探讨,相互启发,进一步促进思考或理解,可以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的古文基础不一,或高或低,在彼此交流中,可以互补共进;同龄人对古人古事古情古理的感受力、理解力接近,又可以得到共鸣;而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各自思维特点的相异,正好可以激发彼此的争论辨析。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学生对荆轲刺杀秦王的行为或褒或贬,意见不一;而在《鸿门宴》中,对刘邦的为人,也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下;而对于廉颇的为人,有点赞者,也有吐槽者……有时为了一个句子的翻译理解,他们会翻阅相关参考书,辩论一番;他们往往为自己拥有别人没有的发现而窃喜,为自己说出别人没想到的看法而雀跃……诸如此类,都充分显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交流的向学性。把学习者的疑惑搬到真实的课堂上做一番交流,这是现代班级授课的一个优点,也是语文课交际功能的体现,是学生迈向新的学习境地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审辨思维的重要环节。在“共学”中,学生彼此质疑、批评,进而阐释、分析或论证,使自己的思维与他人的思维得以碰撞、冲突或交融,深化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完善自己的审辨思维能力,从而对各种信息或证据进行理解、识别、比较和判断。

三、让学生在教学中论辩问难

王宁教授在《训诂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文意注释是陈述词句在文章中的内在含义的,它反映了作者在客观语义中所包含的主观经验内容。这些内容常常透过字面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中发掘,才能得到。”由此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字面的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中发掘,才能较为精准地理解把握文意。

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设计:1.前文写的是“晋侯、秦伯围郑”,后文却说“秦、晋围郑”,是笔误吗?若不是,为何这样写?2.在秦伯面前,烛之武竟然离间秦晋关系,难道他不怕弄巧成拙吗?3.秦伯(秦穆公)的做法是否可信?可赞?请查阅资料,结合当时背景加以评述。

又如,学习《荆轲刺秦王》,可以设计:荆轲在劝说樊於期时,文中三处都用问句“将奈何”“何如”“将军岂有意乎”,这符合当时两人交谈的语境吗?荆轲前面说“可以解燕国之患”,后面又说“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是否前后矛盾?……

在具体教学中,基于问题解决的语文辩说问难,或是辩明自己的看法论断,或是辩驳他者的主张见解,或是包容接受他者的意见。特别是与自己相左的意见,一定要基于证据的理性思考,在对各种信息或证据进行理解、识别、比较和判断的基础上,坚守真理的相对性,实现多角度、有序的合理分析与有效论证,并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与重构,形成观点。这种理性的思考,就是审辨思维的体现。若能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地用关键问题对学生加以审辨思维的训练,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可与日俱增,思维素养也会逐渐增强。

四、让学生在评学中思得省失

崔允漷教授说:“学科核心素养要‘落地’,教师必须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这里所说的“评”,恰与审辨思维所蕴含的“反思评价”要素相契合。所谓“反思评估”,指的是基于一定标准对思维过程、思维成果以及行动进行监控、反思、评估和改进,促进自我导向、自我约束、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这一过程有助于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解决问题、合理行动。

在评学中,我们可以评价学生在自学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的层级:学生所提问题,或是显而易见字词句的翻译理解,或是高一点的语意上的不解不明,又或是更高一些的文本中的隐藏的矛盾、不妥处,更或是作者所持的立场观点的局限性、偏颇处……就这样的质疑批评,教师及时地评点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复盘自己在任务执行过程及完成情况,反思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

在评学中,我们也可以就学生信息收集、证据收集的路径加以评价,也可以就学生阐述、论证(证明或反驳)观点看法的过程加以评价,是否保证了证据的可靠性、论证过程是否合乎逻辑、是否能借助证据、合理的推理形式进行有效论证、是否能分析论证过程或证据与结论的关系,发现自己或他人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漏洞,等等。

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在生动多样的语言实践中训练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自当努力实践。

猜你喜欢
荆轲文言文证据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手上的证据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
手上的证据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