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诗歌之灵点亮作文之光

2019-01-30 05:33李永英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现代诗篱笆

李永英

现代诗歌是美的使者,不论是《再别康桥》《雨巷》等的美妙意境,还是《错误》《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的深情隽永,它们都是情感的精灵,是灵感的造化,是语文这棵大树上绽放的花朵。语文新课程提倡这样一种教学观念: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扫除一切程式和窒闷,开发创造的潜能。的确,语文艺术就该是激情飞扬,思维灵动,语文的视域本该处处有诗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近几年全国卷里,虽然现代诗在考卷中没有呈现,但笔者认为在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中诗是主角,诗对语文学习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它能有效达成审美教育的功能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萌动作文灵感,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此,笔者就现代诗对写作教学的价值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寻。

一、巧借诗文亮构思

现代诗歌和律诗绝句一样,意蕴丰富,映现心灵,它常常也是借助简练的语言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构思上一定是匠心独运的。作文里如果锦囊装着不少的现代诗,那么写作文时调动起其中的储备,可以给人很好的文章构思借鉴。

如戴望舒的《雨巷》,在梅雨季节里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又寂寥的小巷中独行,遇见丁香一样的“姑娘”。这种以景物渲染气氛,借景烘托情感的写作方式易学易用,更容易把人带进情境中,在写作表达浓厚思情的记叙文时,不妨引导学生学习借鉴这种预设情境,为主人公的出场作诗意的铺垫。

再比如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叙述一个女子对归人的苦苦思念和等待,等待未果只好将心扉紧闭,郁闷之中达达的马蹄令她心中一喜,然而来者是过客不是归人,从而造成美丽的错误。这种情节上一波三折,心理变化微妙,其中借用古典诗词的意境,表达柔婉细腻之情、塑造鲜明形象的手法特别值得作文者借鉴。

冰心的《纸船》,作者巧借“纸船”这个物象寄托“母爱”这个大主题,新颖清新,于尺幅间见出深情;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深挚阐发赤子爱国情,祖国的贫穷落后又是辉煌光荣的,但无论祖国怎样都值得“我”去热爱,“我”是主人,“我”用双手去创造,用心灵去奉献。借用类似的以物抒情的手法构思作文,能大大增强文章的厚重感。

这些诗文除手法、结构值得借鉴外,我们还可以有内容上的借鉴,有内心情感的相沿。

这首先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现代诗阅读的有效指导,带领他们深入品味其构思上的奇巧,只要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篇章上的奇妙,并深深烙进心里,不知不觉就能放入写作的行囊中。

二、精联形象增文色

中国古代诗歌常常借助意象表达诗人丰富的感情,现代诗歌也是如此,诗人也常常靠形象传达深刻的意蕴,而且因其以白话文的形式呈现,更容易让人晓畅。如狄金森的《篱笆那边》: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这里,“草莓”的特征——甜!甜,往往是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可是草莓在“篱笆那边”,人要得到它,就得越过“篱笆”,那么,“篱笆”就是得到美好事物的障碍,“我”想而且可以越过去,可是会遭到“上帝”的责骂,这个“上帝”就是裁判者。可是“上帝”作为裁判者也会想爬过去摘“草莓”。可见,上帝也会有欲望,但也面临无奈。显然,作者狄金森就是借助“草莓”“篱笆”“上帝”这些形象来传达这世间欲望和阻碍是无止境的,人类如此,至高无上的上帝也无法挣脱,那么人类还能指望谁能,只能靠自己奋斗。

其实现代诗里有许多类似的表达方式,如臧克家的《老马》、闻一多《红烛》、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都是借助形象来表达深刻的意蕴。如果我们在写作时,能精确联结起这样的表达特征,调动起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借形象说事说理,一定能让我们的作文增色许多。

当然还需我们老师给学生营造诗话的课堂,濡染他们的诗性,筛选不少的这类现代诗,有节奏地安排时间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赏读,强化同学们的诗感。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读多了,自然会生发出诗情,自己写诗也完全可能实现,更何况在写作文时这样的精联呢。

三、妙引哲思丰内蕴

钱钟书说:“哲理对于诗,就像花中蜜,水中盐。”诗歌凝练的语言里往往言近而旨远,辞简而意丰,“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人生哲理就这样呈现其中,不仅仅古代诗歌是这个特征,现代诗歌也不乏此章:

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着你的窗子,你装饰着别人的梦。”表达的是在日常生活的图景中含着大哲学——宇宙万物以及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顾诚《远与近》:“你一会看云,一会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呈现的是在“你”与“我”的眼神交流中传递“‘咫尺天涯’的心灵隔膜”的哲思。

刘湛秋:“没有不下台的演员,鼓掌一百次,也会有一百零一次的落幕。”用于观照人生:任何事物总有结束的时候。

泰戈尔:“天空不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告诉我们:过程比结果重要,坦然面对生活。

……

这些现代诗歌语言总能把人生的普通道理说得如此精彩,涵而咏之,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老师要能引导学生多读诗,多读这类的现代诗,不仅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更能萌动他们创造美的灵感。这就要求他们在诵读现代诗的过程中多积累,多汲取,把饱含哲思的诗句装入语言锦囊中,厚积而薄发,要写作时,信手拈之,巧妙运用到其中,势必能让文章装点上思辨的色彩,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能大大地丰富文章的内蕴,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写作的基本原则,更要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激发起他们敏锐的表现欲望和写作的灵感。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现代诗歌对作文教学的意义,以现代诗歌点亮作文教学的智慧之光。但写作从来都是建立在平时积极阅读,敏锐地捕捉生活的点滴,水到渠成地闪耀着灵感之花,只有在实践中练就点石成金的手指,才能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现代诗篱笆
围篱笆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篱笆城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略谈
篱笆那边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