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综述

2019-01-30 20:39何海燕
智慧健康 2019年3期
关键词:预警危机心理

何海燕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0)

0 引言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并迅速成为成年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这一阶段如果遇到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问题,可能会发生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独立和依赖的冲突,自尊和自卑的冲突……这些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预防和疏导,久之会形成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出现可能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威胁到学生生命,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者们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1 心理危机的相关概念

1.1 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53年,美国心理学家Caplan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当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我国的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陆续也提出了心理危机的研究观点,蔡哲(2001)认为当个体运用平时的应付方式不能处理自己目前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就会出现危机。樊富珉[1](2003)提出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暴风、恐怖袭击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张状态。马湘培[2](2005)认为,心理危机当事人遭遇到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刺激时导致极度焦虑、抑郁、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这是一种心理困境,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1.2 心理危机干预

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危机干预是通过激发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的自身潜能来帮助其恢复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技术。危机干预概念起源于林曼德和开普兰的实践工作,已经日益成为临床心理服务的重要分支。翟书涛(1997)认为危机干预为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使其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短期帮助过程。伍新春(2010)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

以上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危机的相关定义虽然表述尚缺统一,但其实存在共同之处:心理危机既是一种静态危机,它描述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这种失衡状态持续存在于某段时间;同时,心理危机又是一种动态危机,它描述的是一种过程,即个体稳定平衡状态被打破,新的平衡未建立之前,个体出现的情绪、思维或行为失去控制等特点。心理危机干预则是通过相关支持和技术,帮助个体从心理危机状态恢复至心理平衡状态。

2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

笔者对我国近十年“大学生心理危机”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后,认为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成因以及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成因以及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及数据分析方式得出研究结论。如:王瑞雪[3](2010)年的硕士论文《高职学生社会支持、挫折应对方式与心理危机的相关研究》,通过社会支持量表和挫折应对方式测验等对高职生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及这两者的相关性研究,总结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这三个层次的社会支持和应对差异。吴继红(2012)的《大学生心理危机源的调查与干预研究》采用刘新玉编制的《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统计,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压力源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某些心理危机源有显著差异。刘倩(2017)的《高校学生心理压力源问卷的编制研究》,通过编制心理压力源问卷,探索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压力感的来源。

2.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研究

心理危机的预警主要从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许红艳[4](2008)的硕士论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信息评估系统的建构》从理论上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学校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该体系,最后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指标体系并建构信息评估系统。余成武(2017)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困境和对策》,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不足,提出提升数据意识、建立数据平台等有效提高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姚宏伟[5]等人(2017)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研究》中,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理论,确定了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预警指标信息搜集、评估、反馈和危机个体干预四个部分。

2.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研究,从宏观层面提出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系统

心理危机干预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的重要方向,大部分从宏观角度提出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和体系[6]。如阴桃红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构建浅议》中,对不同类型的危机对象提出高校应建立起以心理教育咨询中心为龙头,以各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为骨干,以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为基础的立体交互式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林凡(2017)《校院两级管理下高校心理危机动态干预模式探析》中,在校院两级管理的背景下,论述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分工协作的管理新模式。刘超(2017)在《构建基于家校联动的立体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基于一场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实践探索》中,探讨了家校联动机制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形式下预防和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基本思路。

2.4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开展技术研究

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开展技术研究主要是从微观操作性技术出发进行的。许若兰[7]等人(2008)年通过调查统计法,发现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在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对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情绪调节和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石世平[8]等人认为沙盘疗法在实践运用中可防范心理危机,用于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心理危机的解决。龙艳认为生命教育的实践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王沂认为提出通过心理疏导法以疏通、引导、巩固三步奏,逐步疏导学生危机心理,建立新的认知思维评价体系,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

3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的特点及展望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的研究已经获得一定的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涵、特征也形成了大致基本一致的观念,对心理危机的理论研究、形成以及干预也存在一定的特点。

3.1 从研究的时间轴和发展趋势看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由理论研究逐步转变为实践研究,从宏观探索逐步转向微观探索,从对心理危机的成因探索逐步转变为对心理危机的干预研究。这表明,研究者已经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不能仅停留于浅层和理论阶段,而应该更深入、具体。

3.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和干预系统的构建是目前的热门研究

也是许多高校已经关注并不断探索的领域。但是,目前大部分还是一些纯理论的引导性或维护性的危机干预研究,提出的研究对策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实证性研究,对高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探索也较少。对于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研究大多数处于被动应对阶段,缺乏主动性的积极关注,如针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的心理探索,以及危机后学生的心理帮扶等。

3.3 正如研究者所述

心理危机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也应在不同阶段有相应的评估标准和预防、干预方法。研究者应重视危机主体——学生,及干预主体——高校,这两者的个性化特点,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危机事件、不同类型的高校研究,提炼出行之有效的预防、干预对策。

猜你喜欢
预警危机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日盲紫外探测技术在空间预警中的应用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