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学语文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19-01-31 05:43闫培胜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6期
关键词:范仲淹中华民族精神

◆闫培胜

(青岛西海岸新区王台初级中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的、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这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定位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深厚基石。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为我们认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善于继承和弘扬其精华;另一方面,要挖掘和阐发其当代文化价值。认识、阐发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仅文学中的精华之作,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汇集着最根本的民族文化知识,既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等社会学科基础知识,也有各种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语文教材中有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崇高精神和坚定意志。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众多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篇章,身体力行的前圣先贤是莘莘学子最好的学习楷模。如范仲淹,他有着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被后世传唱和收藏,但是更让人敬佩的是,是他那一生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无悔付出的爱国热血。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了他浓烈的爱国情怀,对于天下的忧虑,对社会的深层次的探索。他的《岳阳楼记》豪迈奔放,将他心中最真挚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让人读了之后不禁热血沸腾。《三字经》中有传颂:“范仲淹,怀天下。宋包拯,锄横霸。”这里范仲淹的“怀天下”,实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忧乐思想的核心价值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朱熹对范仲淹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且如一个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事不理会过。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許多事业。”又说:“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担当是“接受并负起责任”。它是一种勇于接受的态度,更是一种敢于负责的行动。范仲淹的一生,国家之忧,人民之忧,社稷之忧,始终牵着他的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始终伴其左右。欧阳修在景祐元年,当得知范仲淹知苏州时,写给范仲淹的一封信,其中有这样的话:“希文登朝廷,与国论,每顾事是非,不顾自身安危,则虽有东南之乐,岂能为有忧天下之心者乐哉!”欧阳修在信中把范仲淹称为“有忧天下之心者”,描述了以一位有担当意识的士大夫形象。韩琦称范仲淹:“竭忠尽瘁,知无不为,故由小官擢谏任,危言鲠论,建明规益,身虽可绌,义则难夺。天下正人之路,始公辟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灵魂中,除了爱国这一根本性的特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多灾多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倒过,从来也没有屈服过。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发奋图强、奋斗不已。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无论面对何方强敌,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都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直至达到目标、取得最后的胜利。当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进程中,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仍然是每个人的前进动力所在。中国神话故事中,有许多是与大自然,与世界进行抗争的例子。无论是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还是刑天舞干戚,这些记载在《山海经》或者《淮南子》等文献中的故事,无一不表现出这种抗争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刑天原是一个无名的巨人,因和天帝争神座,被天帝砍掉了脑袋,所以才叫刑天。“刑天”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颠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复仇。干,盾牌;戚,大斧。刑天被砍掉脑袋之后,两乳当作眼,肚脐当作口,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向着天空乱劈乱舞,继续和眼前看不见的敌人拼死搏斗起来。刑天,就是象征着一种精神:永不妥协!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诗赞颂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赞扬刑天虽然失败,仍然战斗不已的精神。我们要向他们学习那种执着的,为了达到目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中学语文教学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和阵地,语文教师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崇高品德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备课,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梳理出线索,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序列化,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和语文教学内容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同时,要注意教育教学方法的亲切自然,力求做到润物无声,在具体操作上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破坏语文知识的科学系统性和完整统一性,更不能因为贯彻传统文化就把语文教学变成上政治课。例如,在教学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孟子》等著作内容时,就应当十分注意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渗透的结合问题。理解掌握文言词义句式语法等文言知识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学生深入透彻的理解文意了,才能真正体会到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自然和谐地领悟到课文中隐含的传统道德观念。教师应当注意教育教学的形象生动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猜你喜欢
范仲淹中华民族精神
范仲淹画粥苦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