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中语文早读课

2019-01-31 05:43杨新洪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6期
关键词:早读课读书课文

◆杨新洪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敦煌中学)

按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要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其中,“读”处在什么位置呢?它是“写”的基础。古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分多种,而其中朗读又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朗读是把书面语言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是语文教学阅读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读者把文章朗读出来,使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读者就好像作者,文中语言如同出自自己口中,这非常有利于吸收,非常有利于储备语言。可见提,高语言能力必须以熟读为基础,这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也说:“第一得多练,曲不离口,诵读也要如此”。

学习语文重在积累。其实,早读就是一个很好的积累平台,但大多数语文教师不能够重视早读的使用。为了保证学生有时间朗读,很多学校每周安排了三节早读课,然而,据我们调查了解,一些学校早读课缺少指导,放任自流,形同虚设:有的声嘶力竭,有的默无声息,有的干脆变早读课为自习甚至讲课。一句话,与设置早读的初衷相去甚远。鉴于此,笔者谈几点早读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读得有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预”便是预先考虑的计划。教学要有长远的教学计划,一节课还要预先写个教案。那么,这早读又怎能盲目地进行呢?一个学期刚开始,我们根据讲课进度及课文篇幅,每次早读要求学生朗读1到2篇课文。学完一个单元后,我们既布置学生朗读下一个单元将要进行的课文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头读上个单元的第一课、第二课,直到最后一课。如此循环,螺旋上升。到了期末复习阶段,我则领着学生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整体朗读,或由前而后,或由后而前。

遇上中考或高考前的总复习,我们就一册书、一册书地进行,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朗读,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使复习不脱离课本,真正体现出“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因为考试毕竟是“试题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

二、读得有味

所谓“读得有味”,就是读书读得有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读书这种较繁重的脑力劳动,更应当使当事人兴趣盎然。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谈到教学方法改革时,吕叔湘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柏拉图也有同样的见解:“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洛克更进一步从正面予以指导:“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为了提高学生早读的兴趣,我们在形式和方法上作了不少文章:有全班集体朗读,有个人自由发挥;有小组领着读,有跟磁带一起读;有先提问后朗读,有边朗读边提问;有熟读,有背诵;有演讲,有朗读;有精读;有略读这样花样翻新,就会极大地激发同学们早读的积极性。须知,当一个人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正是这个人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状态之时,这个人就会因此而全神贯注,甚至废寝忘食,感到学习的乐趣也在其中。

三、读得有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在进步,努力学习的动机会得到进一步激发,刻苦学习的态度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古语说:“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能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的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竞赛是易见成绩的最好办法,也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早读时间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1)分组朗读,相互竞争。今天分男女两组朗读,明天由左右两边对阵;本周是小组(即班级小组)与小组之间比高低,下周是小组(指4人至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排名一二三。(2)摆擂台赛,坐状元椅。即在早读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朗读指定的篇目,并由7到9人组成评委会评分。其中积分高者便成了新擂主;一轮过后,台上的擂主就坐上“状元”交椅了。(3)组织赛诗会。在复习阶段,要求学生在学过的教材中自选诗词,先在小组中预赛,再凭“资格”参加决赛。

实践证明,早读指导得好的学校或班级,学生的整体成绩较好;早读认真、读书投入的同学,语文成绩明显比其他人好。成绩好的同学,由于尝到了早读的甜头,会更加自觉地参与早读,形成了良性循环;成绩差一点儿的同学看到了榜样,纷纷仿效。于是,早读蔚然成风。早读课应该有计划,有目标,有布置,更有检查,从而实现高效早读。

猜你喜欢
早读课读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提高语文早读课效率的途径
高效运用高中语文早读课的方法
提高早读课效率的五项举措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