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绩

2019-01-31 05:43潘青林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6期
关键词:巴迪课外阅读读书

◆潘青林

(青岛洮南路小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将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定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真正成了学生的主人,知识的主人。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牵一问而动全篇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能自然发展”……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一定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学生就能真正做到知识的主人。

二、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洗礼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和应用。但是,相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视野相对狭窄,亲身的体验更是少之又少,加上父母上班工作忙,不能给予其及时且恰当的引导。要实现一本教材的阅读,把大量的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首当其冲是对语文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们要留出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在课上讲解课文的时间就被压缩的很短,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领会掌握并学会表达,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自主阅读中,这无疑是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如果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备课不充分,便会很容易把讲解的时间延长,从而达不到学生的阅读目标。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听课效果和理解能力,我会引导学生课前充分地预习,这便出现了另一种问题: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早已自主掌握,而他最想在课上要听的知识却不尽人意,这就形成了一种阅读期待。如果这时我们由于课前的备课不充分,没有满足学生激发起来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很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强烈落差,自然在课堂上流露出明显的失望情绪,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为了让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发展,为了丰厚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广大的小学语文同仁,让我们携起手来,抓紧一切机会为自己充电吧,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技巧。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语文知识无处不在。如何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呢?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并引导共鸣,需要教师视学情而谱出教情。如《落花生》一文,作者由貌不出众的花生身上领悟到做人要像花生那样内在秀美、默默无闻、造福人类。语文教师由花生过度到人,一个人也要和花生一样,内心美,心灵美。一堂语文课,就应该像一曲生活的音乐,要有强烈的感情,要有个性,要能让学生沉醉其间,感受人性的光辉和爱的洗礼。

三、通过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

只在语文课堂中进行阅读不难,难就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阅读。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阅读,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无处不在。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形式化。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鼓励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配乐朗读,使阅读水平升级,阅读活动达到艺术升华。另外,还可结合教材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书目,使阅读更具实践性。推荐读物,激发课外阅读兴趣;交流展示读书成果,稳定课外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兴趣,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以提高阅读的自觉性,我们也就实现了逐步放手培养阅读能力的目标。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猜你喜欢
巴迪课外阅读读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一起加油
一起加油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