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素养的培养

2019-01-31 05:43申联科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6期
关键词:鲁迅课文素养

◆申联科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小桥完全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素养的培养,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实现的课程目标之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其要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之下的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为目的,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生成和自主发展为宗旨。学生在应对学习、生活时要能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都离不开必备的情感素养。只有让语文课堂做到:控而有度、张而有法、活而有序,惑而有思、实而有效。教师才有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养。良好的情感素养是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更是学生应对未来发展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态度的培养列为教学的目标之一,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确立情感素养培养的课堂目标

要想上好一堂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课。授课前,教师除了准备必需的教学资料,还应该明确了解学生的情感基础。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他们对情感的认识、感悟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才可依据教学内容确定一堂课情感素养培养的课堂目标。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巨人的花园》为例:课文写的是巨人回家,不让孩子们去他家的花园玩耍,结果,连春天都不光顾他的花园。后来,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了对孩子的偏见,春天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他的花园。这篇童话告诉人们:孩子是未来,是春天,是快乐的源泉,快乐要与人分享,只有和孩子们在一起才能找到快乐、健康和幸福。而现学段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分享能够带来快乐的感悟比较贫乏。基于上述,教师备课前要将本课情感素养的目标确立为:学会分享才能得到快乐。通过授课过程的各种手段达成这一素养目标,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备课过程中教师必要的情感渗透

由于教师比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在阅读课文时更能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如何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必须从备课入手,注意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相关内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由于文章采用倒叙手法,所选事例又都是鲁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仅凭阅读课文学生仍然会产生“伯父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疑问;对“谈碰壁”一节中鲁迅抨击黑暗社会的内容更是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考虑到鲁迅先生为劳苦大众摇旗呐喊的一生,你就会发现:这些在课文内容中没有提及的东西,对解决以上疑难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上课时,或讲解导入,或适时渗透,只要突破这个难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便会深入浅出。学生的内心深处就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体验:鲁迅先生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是因为他的一生“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得少”。课文主题难点就会轻松突破。因此,备课过程的情感渗透不容忽视。

三、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调动

钱梦龙先生认为:“学生是具有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在授课时,教师不可能将自己的体会强加给学生。应该注意学生的情感调动。

首先,要通过范读渲染气氛、创设愤悱情景。不同类型的课文,根据表达的需要,可选取相关资料或情景,注意范读的语气语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描绘的是首都人民自发聚集长安街,含泪目送总理灵车的事。范读时,尽可能以庄重、深情的语气读出人们失去总理后无比悲痛的心情。必要时可配乐朗诵诗歌《周总理,您在哪里》来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课文内容所描绘的情景当中,成为送行人中的一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的点拨。以上文为例,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给人以强烈的情绪感染。文中“灰蒙蒙”“又阴又冷”等词语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送别总理时的怅然无助。“探”“踮”等这些动词,又可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人们等待灵车的急切心情。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这些词语在自己生活中的体现。学生的情感就会调动起来,课堂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四、课后学生的情感素养的生成转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不仅传授知识是这样,情感素养的培养也如此。情感态度是以感知、评价、判断、想象等一系列心理因素构成的。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深刻的感知,引起情感的共鸣,课外就会自觉的实现情感的转化,逐步形成应有的人文素养品质。如《荔枝》一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孝顺的儿子从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中“奢侈”地为一生清贫、勤俭的母亲买荔枝吃的事。学生如果读懂作者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就会进一步形成理解、体谅父母和关心别人的倾向特点,懂得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课内的情感转化为课外的道德行为。

总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情感素养是我们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需要必备的智商,更需要必备的情商,情感素养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

猜你喜欢
鲁迅课文素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鲁迅,好可爱一爹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鲁迅《自嘲》句
背课文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