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增效要跟上农业升级的脚步有关权威专家把脉氮肥高效利用

2019-02-01 09:05中国农资魏萌
中国农资 2019年33期
关键词:利用率肥料农业

《中国农资》记者 魏萌

当前,中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已经开启,对农资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基础研究不足、施肥方法不科学、增效技术推广不力、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完备等原因,导致我国的肥料综合利用率长期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其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产成本高企等问题也已成为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肥料增效技术的研发及推广落地,亟待跟上农业转型升级的脚步。

1 基础研究是关键

减肥的关键在于增效,而增效的前提是加强基础研究。在近期召开的氮肥高效利用创新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表示,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面临着低端农产品过剩,高端农产品不足的问题,而肥料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尤其是高效肥料产品和配套方法的落地,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前景广阔。他认为,实现减肥增效目标的关键,在于加强不同地区土壤气候因素、相关产品机理、技术原理的基础性研究。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肥料产品研发生产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甚至许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在肥料性状、形态、作用机理、肥效等基础性研究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新平表示,目前国内外的增效肥料与技术多如牛毛,但究竟哪个在实际生产中的效果最好,谁也说不清楚。原因就在于相关试验及数据的缺乏。以缓控释肥料技术为例,在不同条件下,缓控释肥要想达到最佳的肥效,对肥料营养释放时机、速率以及增效剂添加量的控制要求是非常精确的,如果没有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数据做支撑,就没有办法科学地设计产品,并保证其安全和稳定性。

2 良肥良法是抓手

近年来,以增效技术为卖点的肥料产品层出不穷,一款高效的肥料产品不仅能帮助农民提质增产,还可以减少化肥和劳动力的投入成本。广西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谭宏伟告诉记者,南方经作区的农民对于增效肥料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因为肥料产品的效果好,就能减少施用的次数和施肥量,这样就节省了投入品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以50-100亩的甘蔗园为例,如果施肥两次,在肥料和用工成本方面农民就很难承受。如果一款肥料的利用率在30%的基础上提高5%-10%,就可以大幅增加种植效益。他建议,肥料生产企业一定要抓住当前农业生产的痛点,研发一次施肥的长效、高效肥料,这类产品适销对路,对于农业节本增效和环境保护都有很大的帮助。

有了优质的增效肥料产品,还要配套科学的施肥方法。浙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吴良欢表示,以尿素为例,南方的土壤淋失很严重,添加硝化抑制剂的稳定性氮肥很有市场,但用在水稻上,必须要注意施用方法,采取精准侧深施肥法,才能达到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效果。湖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彭建伟也表示,相关企业应重点研发与农业机械相配套的肥料产品,如南方水稻机插秧同步施肥作业,可以有效提高利用率,并实现水稻的品质、产量提升。

3 因地施策是方向

众所周知,肥料利用率的高低,除了受产品形态、施肥方式影响外,还与土壤性质、气候条件、作物种类、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众多因素息息相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朝辉认为,化肥减量增效应因地施策,不能搞一刀切,要加强测土定量施肥的试验示范,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和特点进行研究,研发推广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增效产品和技术。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姜远茂也认为,增效肥料和技术的研发不能脱离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要因地制宜地搞研发。例如在果树肥高效利用方面,需要同时解决肥效和土壤改良的问题,如果不能改土促根,质量再好的产品和技术也很难受到农民的青睐。

未来,以缓控释肥、稳定性肥料为代表的增效肥料前景广阔。与会专家认为,肥料高效利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集合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实现政策、研发、生产、推广、服务的一体化,推动新型增效肥料和技术成果的转化落地,切实帮助农民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助力中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利用率肥料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2020年煤炭采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9.8% 同比下降0.8%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19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0.6%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9年3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2018年12月肥料购、销、存统计
化肥利用率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