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用血献血,你要懂得这些知识点

2019-02-01 02:30赵言昌
37°女人 2019年1期
关键词:红十字窗口期献血者

赵言昌

血液因为不能人工合成、不可替代、不能长期保存,所以被世界卫生组织界定为“战略性稀缺资源”。在倡导“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能重来的生命”的同时,要懂得科学用血、安全用血,让血液发挥治病救人的最大功效,同样,献血也要遵循科学规律,不要被一些老旧观念误导。

不是输血越多越好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明确回应,“输血越多越好”是非常错误的观点。“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告诉我们,做一样的手术,出血少、输血少,甚至不输血的患者在并发症上比输血多的患者发病更少,前者恢复更快,长期生存率也相对高。”

纪宏文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解释说:“血液不是营养品,而是一种特殊的药品。血液的本质在于它是包括红细胞在内的活着的细胞,这些活着的细胞进入患者身体中,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细胞移植的行为,外来细胞会与身体内的‘土著细胞发生反应,存在免疫反应风险,包括过敏、溶血等,严重的甚至能引发肺损伤。”

“尽量不输”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准则,指的是尽量不输异体血液,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除自身疾病以外的风险,但并不代表不治疗,而是通过更细致的医疗手段,用药物或一些综合措施帮助患者。

不可以一边抽血一边输血

献血后直接把血液输入患者体内的场景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

“采集、制备、检测、供应,是采供血必经的4个步骤。”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说。这意味着,医院用血都是由血站统一采集并调配,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血液是不能向医疗机构提供的。

献血前的初筛和献血后的检测都是对安全用血的保障,既包括对乙肝、丙肝病毒和转氨酶的检测等,也包括对血型的分型。

此外,为了减少病毒窗口期的感染风险,中国于2016年实现了血站血液筛查核酸检测的全覆盖。例如,艾滋病窗口期指的是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到从血液中发现抗体之间的时期,目前为20天左右,在这段时间内,利用抗体检查难以发现病毒。而核酸检测将艾滋病病毒的检测窗口期缩短至11天,将乙肝、丙肝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分别由原来的50天、72天缩短到25天、59天。检测是为了保障用血安全,分类则是为了实现高效用血。

献血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供血科副科长张伟东曾在采血车上工作,他帮助过很多想献血但又有疑问的人成功献血。多年来,他坚持定期献血,每年献全血两次,多次捐献血小板。据他介绍,自己已累计捐献血液近9 000毫升,相当于已经将体内全部血液更换两次。他坦言,科学献血不仅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反而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也表示,献血促进健康首先是心理上的,对身体上的促进主要是通过间接影响的方式。

他以一个有22年献血经验的献血者为例,该献血者第一次去献血时,发现身体不符合献血的体检标准,比如血红蛋白低、血脂高等都是不符合献血标准的。为了能够献血,他加强体育锻炼、改变不良习惯,3个月后他的身体符合了献血条件并完成了献血。之后,他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一直到50多岁,不但没有慢性病,还比同龄人显得年轻。

除了一些定期献血者,还有一类随叫随到的“熊猫血”献血者。据悉,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2001年成立了稀有血型爱心之家,成员均为Rh阴性无偿献血者,目前已达2000余人。“召集我们来献血的话,一定是有人急需,因此感觉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在和死神赛跑的爱心接力中我们不能缺席。”献血者代表肖强表示,15年的献血历程中,他共献全血21次7400毫升,捐献成分血9次共16个单位。

虽然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拒绝献血并不代表一個人的身体不健康,但拥有献血的资格,则意味着你有健康的体魄和阳光的心灵。

(摘自《科学之友》2018年8期)

猜你喜欢
红十字窗口期献血者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期”
把握窗口期乘势而为
激情燃烧的『红十字』(组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邂逅“生成”的美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生成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