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湘西苗画的意蕴解读与“活态”传承路径

2019-02-02 03:55刘一峰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活态文创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非遗湘西苗画记录了本民族的历史遭遇与自然崇拜,也隐藏了无数鲜为人知的文化资源。通过对苗画的考察,认识到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与艺人的精神追求相联系,是苗族人信仰的产物。在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湘西苗画艺术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让苗画技艺薪火相传是关键。研究发现,推动“非遗+文创”创新融合的模式,是湘西苗画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画;文化;文创

【作 者】刘一峰,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6-0125-006

一、引 言

苗画是湘西苗族装饰绘画的简称,最初是为苗绣提供图案花纹。苗画常在深色布料底上施以灿烂的颜色,在湘西的门帘、窗幔、服饰、苗居……很容易发现苗画的踪迹。苗画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它不仅包含了苗族艺人的精湛技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苗族精神文化的传承。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倾向于从宏观的角度探讨湘西苗画的历史与文化,例如:李廷贵对苗族生产文化开展了全方位研究[1];梁璐瑶提出保护性的传承和发展苗族绘画技艺的同时,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2]袁晓昀对湘西苗画的起源、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3]也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探讨湘西苗画的保护与传承。谭文杰从政府出台政策、传承人的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带动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关于苗画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策略。[4]石俊杰基于成人教育学的视角,拟提出在苗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以及结合现代科技优势等建议,以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5]李旻从文化传承角度出发,研究苗族的传统文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分析苗族传统文化得以承继和弘扬的原因,并提出传承和发展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6]1此外,有学者提出湘西苗画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思路。周蕾立足于苗族文化的根基,从中国和世界的视角来审视苗族传统文化中的现代设计元素,提出在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时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7]46-47陈伊娟开展了湘西苗画与视觉传达设计互动创新相关研究,提出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及方法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风格的全新设计作品,以不断更新的风格与形式适应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需求。[8]

梳理以上国内的研究成果,发现研究上的共同不足表现在,上述学者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湘西苗画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策略,却忽略了对湘西苗画最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挖掘与阐释。无论是湘西苗画与现代设计的“跨界融合”,还是探究湘西苗画特色品牌文化的构建,都必须以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依托,否则便难以把握其思想的精髓。时过境迁,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非遗湘西苗画的某些内容发生了改变。然而,在厚重而又多元化的文化演进历程中,它的合理精神却传承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9]7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挖掘、总结湘西苗画蕴含的意蕴,并阐释其中所折射的精神特质,进而讨论苗画的传承方式及其文创产品开发路径,试图为非遗湘西苗画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二、非遗湘西苗画自然于心的意蕴

湘西苗画是世代相承的古老技艺,包含了丰富的审美和象征意义,是湘西艺术非理性符号的象征。智慧的苗族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绘画图案,这些图案不仅记录了本民族的历史遭遇与自然崇拜,也隐藏了无数鲜为人知的文化资源,是民族审美和艺术特征的映射。

1. 取物自然,观念物化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作品是现实生活图景的形象再现。著名的艺术家罗丹说过:“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0]32湘西苗画不仅记载了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中的具体物象,更潜在地表达了苗族人的生命观念、道德伦理和价值追求,是生活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苗画的绘画题材主要以精神寄托的动物、崇尚自然的植物为主。常见的动物图案有:龙、凤、麒麟、狮子、鸳鸯、蝴蝶、鱼等,而生活中常见的花草等植物也是苗画表现的题材。苗画绘画题材中的“物”是苗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认知,用具象或抽象的表现形式,将自然事物拟人化、夸张化的再创造,以表达自己对自然形态的理解和生活的美好祈愿。在《开天辟地歌》中,苗族先民叙述了从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直到长途跋涉迁徙。他们在劳动中,朝夕与飞禽走兽和大自然打交道,力求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探索出大自然的奥秘,以求得生活所需的资料。歌曲中多用拟人的手法描神状物,将自然物拟人化,将它们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梁氏苗画的传承人梁德颂,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多年来与他朝夕相处的花儿草儿、鸟儿虫儿,已融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呈现给他最美丽的笑脸,他也赋予它们最纯净的心灵。[11]正是这种“万物皆有灵”的自然崇拜为苗画图案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苗画艺术取物自然,是一种原始自然崇拜的物化,更是苗族人民生命形态的表达。

2. 心手合一,精湛技艺

苗画艺人从小就跟随祖辈学习技艺,通过世代传承、创新,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苗画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纹身,[12]最初的形态是苗绣图像的母图范本。[13]随着物质生产力的进步,苗族人大胆创新以画代绣,使之逐渐成为一种亦画亦绣的独立装饰品。湘西苗画艺人擅长将山花野卉、虫鸟走兽绘制于画中,绘制时从不预先打稿,画者皆是心中有画一气呵成。[2]这是苗画艺人通过世代传承,保障手艺人拥有的精湛技艺。苗画艺人运用夸张、变形、概括等手法,巧妙地将鸳鸯、鱼鸟、蝴蝶、喜鹊、鲤鱼等自然物象得以成立的神、灵、玄,通过某种形象,将其画出来,不是模写对象,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创造对象,即庄子所谓的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苗画艺人的精湛技艺,让观画者不禁感叹其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著名的民俗学家冯骥才曾惊叹:“苗画令其耳目一新,既有装饰之美,又有绘画之鲜活。”[14]280湘西苗画是技艺与情感的结合。在绘制的过程中,艺人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自然韵律和人生体味融于苗画之中,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周礼·考工记》:“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15]1正是“心手合一”的精湛技艺的表现。

3. 不觉于笔,色彩和谐

苗族喜欢华丽衣饰的历史由来已久。苗画艺人喜在深色的布料上施以鲜艳夺目的色彩极具视觉冲击力。正如《考工记》:“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15]69《后汉书》载:“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16]2273苗画最初作为苗族服饰的装饰手段,其色彩必然是五彩斑斓,绚丽夺目。苗画既有高纯度色彩的对比,也有同类色构成的和谐统一,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颜色层次。苗画在色彩搭配上方式很多,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在色相上,常用鲜艳明快的色彩,合理的冷暖搭配,给人艳而不俗的视觉感。苗画艺人善于在暖色的底面饰以绿色点缀,在对比的绿、紫、蓝色中穿插渐变使其自然过度,体现了在对比中寻求和谐,以达到视觉平衡的艺术效果。苗画艺人用色不受色彩规律的限制,大都通过对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细心观察而得到灵感,凭借自己的直觉施以颜色。正如徐复观所言:“一切艺术,都应当由艺术家的精神中涌现出来,所以能‘自然布列于心中,而后‘不觉见之于笔下。”[17]313色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诱发了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苗画所表现出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配色,体现了苗族人崇拜自然,追求朴素天真的自然之道。

三、非遗湘西苗画折射的精神特质

非遗湘西苗画是中华民族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传承的重要场所。苗画艺术创造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追求生生不息的生命传承以及真善美统一的审美价值观,成为民族文明的主流意识。这些哲学观念我们可以从苗画中找到答案。

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它的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是不变的,所谓“物极必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8]130。表明任何事物如果发展到极端,它们的性质一定会转向反面。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8]93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8]100天地万物具有“有”和“无”、“阳”和“阴”的双重属性,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转换,最终进入和谐统一。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19]452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20]15他们主张以道观物,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万物,表达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的思想。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諧,倡导善待万物,与它们和谐共处。原始苗民由于生产力低下,他们不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便产生了神秘畏惧的心理,幻想万物均像人一样具有灵性,对其加以崇拜。苗画中蕴含丰富的自然崇拜文化,常以龙凤、鱼虾、虫鸟、蝶、喜鹊等吉祥意义的题材入画,也包括一些自然界中的元素,如山川、河流、云彩、日月等。[13]在湘西苗画中,从天上的日月星辰到地上的树木花草,都被苗画艺人赋予人的生命。苗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正是“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在民族艺术中的体现。除了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民族还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智慧。中国人由农业进入文化,对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中国人自古就是拿“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这一点也表现在美学和艺术创作中,创造社会秩序与和谐。湘西苗画中含有大量伦理道德内容和祖先崇拜的思想。苗族先民尊敬祖先,倾向有血缘关系的人为亲。怀念祖先、敬重祖先、不违祖先教诲的观念和感情,贯注于苗族古歌、史诗、古老话和仪式歌中。苗画艺人借助画面的内容来寄托自己实现群体认同、社会认同的愿望和期待。

2. 生生之美的生命观

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季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正如牟宗三指出:“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21]13易传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肯定了天绵延不绝的原创生命力。这种以生命来概括天地万物之本性的观念,自然地灌注于民间艺术的精神意蕴中。正如董其昌《画旨》中所说的“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22]或“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23]91,都表现出“生生”就是永不停息的生命创造。

湘西苗画中处处洋溢着生生之美的意识。湘西苗画图案中,蝴蝶是一个常见的题材。蝴蝶和枫树是苗族的祖先,苗族人尊蝴蝶为“蝴蝶妈妈”。蝴蝶生养了苗族的祖公姜央,代表了生命的延续。苗族的一些地区还保留有“扫寨”的习俗,目的也是祭祀蝴蝶妈妈。[24]苗族人把蝴蝶视为保护神,充分体现了苗族人为后人趋吉避凶,祈求后人多子多福的愿望。《苗族古歌》中:“砍倒了枫树,变成千万物。锯木变鱼子,木屑变蜜蜂,树心孕蝴蝶,树桠变飞蛾。”[25]在苗族人的观念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人神兽是同源而平等的。宗白华讲“宇宙是无尽的生命”[26]112。湘西苗画的创作题材中,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中国的宇宙观中,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灵动、和谐的有机生命体。苗族人追求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艺术形式呈现了生命之美,让我们看到了苗族以自我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命和谐交融的核心生命观。

3. 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

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论强调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文艺与政治、道德的联系,以及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的重要作用。朱光潜认为,“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27]5在中国早期美学思想中,美和善是混沌不分的,美就是善。孔子开始将美与善区别开来。孔子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强调“文”和“质”的统一的审美标准。孔子讲“尽美矣,又尽善也。”[28]7叶朗先生阐发道:“在孔子看来,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29]46孔子又提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8]13认为:“一个人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成为一个君子。”[29]47“文”和“质”的统一,从内容与形式并重的层面阐释了真善美的统一。这种极具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的苗画作品,通过丰富多彩的题材和精湛的技艺呈现出这种真善美的最高审美境界。

苗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丰富而悠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苗画是苗族人世代传承、创新的艺术作品,凝结着广大劳动者的智慧。这些作品记录了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信仰追求和思想情感,以及当地人对自然万物中某些形态的理解,具有极高的审美风尚和审美价值。它们保留了上古时期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是研究苗族艺术审美价值的“活化石”。苗画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话语系统及其文艺创作方式和审美方式,是民族文化落实到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四、非遗湘西苗画的“活态”传承路径

非遗湘西苗画蕴含着民族文化最精髓的根源,是无形的文化遗产。苗族人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使苗画和大多数非遗一样,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问题。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导向,苗画的传承与保护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湘西梁氏苗画的传承人梁德颂,不仅开创了工作室,而且在苗画的图案和材料上进行了创新,并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在湘西,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湘西苗画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中,有的只是抹去產品上印刷喷绘的相关图案,换成苗画的图案,在设计上少有深入剖析,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思考,致使非遗湘西苗画的文化性大大缺失。中央财经大学魏鹏举教授曾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播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噱头大于实质的问题。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应该要追本溯源,回到‘文化之为文化的根本。”[30]因此,在“非遗+文创”创新融合的途径中,有必要在深入把握苗画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探索一条以文化为根基,创意为关键的非遗湘西苗画的“活态”传承路径。

1. 搭建苗画相关的素材资源库

魏鹏举指出:“当前文化国际竞争力的背景下,只有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基础足够强大,国家文化实力才有更多的上升空间。”[31]非遗湘西苗画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设计与开发苗画文创产品之前,有必要建设湘西苗画艺术资源库,对于苗画的视觉元素和文献资料进行抢救、整理与提炼。首先,对湘西苗画的素材及其视觉元素进行相关的采集。视觉元素的采集主要包括相关的图形、符号、色彩;文本采集主要收集包括湘西苗画艺人以及他们的作品等相关的文献记载、各种文字、图像的纸质资料。采集完素材之后,分年代对其碎片化、系统化的视觉形式进行归类整理,最后对图片、文本等资料提炼加工,形成去除背景、高清原始的图像素材以及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文本资料,为苗画文创产品的研发创作,提供优质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素材资源库的建立,有助于设计师立足于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活化”各类文化资源,促进文创产品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为今后的创作和设计带来灵感。

2. 创办技艺+文创专题培训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类从众多生产性领域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重回身心合一、纯手工艺的自然劳作当中。然而,现代的青年人不仅技艺大不如前,也不像昔日的老艺人那样,对传统工艺怀揣着情感。在此背景下,专题培训班的开设,能吸引一批苗画爱好者和专职设计师,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技能的学习中,不仅促进和推动苗画工艺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苗画的历史文化、梳理其文化脉络、把握精神内涵。柳宗悦认为:“工艺是民众的世界,要使伟大的工艺再次重返民众之手。”[32]85通过集中培训,年轻的苗画爱好者不仅能将技法与文化对接,而且能更好地将生活与生产相融合,让苗画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目前,在湘西百合村等地开设了工作室,作为苗画的传习之地。在此基础上,须举办苗画技艺传承班,并使这类活动成为常态化。不仅让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得以传承,也让苗画与当下的生活形态相契合,使技艺成为一种流行于现代年青人中的文化样式。让技艺培训班与文创产品开发无缝对接。以培训带动文创的研发和创新,提升苗画艺术的市场竞争力,增进青年爱好者的文化传承责任感,吸引他们真正走上非遗苗画的保护与传承之路。

3. 建立传承人+设计师合作开发文创的模式

中国手工艺技艺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工匠的聪明才智,许多手工艺品已经成为地方文化的特色符号。[33]非遗湘西苗画是一对一“师徒相传”的传承方式,师徒的朝夕相处使传承人很好地掌握了精湛的技艺和工匠精神。专职设计师则精通现代艺术设计的法则,并能够与实用功能、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社会审美、消费需求等结合,使设计的产品融入文化地图,创作出融纪念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并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新设计作品。在湘西苗画文创开发过程中,采用传承人与专职设计师相结合的模式,共同开发文创产品。专职设计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苗画的文化内涵,而对自身文创开发经验不足的传承人,通过与专职设计师进行经验分享,了解非遗文创设计和开发的基本原则,合作双方能随时随地交流文化意向的表现手法,实现传承人和设计方共同学习经验、掌握方法、合作开发优秀文创产品的目的。传承人+设计师合作开发文创模式的建立,有利于设计师在尊重传统工艺内涵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动态把握市场的需求,最终设计出既富文化内涵又能受消费者欢迎的文创产品,不失为值得探索的方法。

五、结 语

脱胎于苗绣的非遗湘西苗画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熔宗教、文化、历史、情感、审美于一炉,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苗族人“活的史书”。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历史赋予苗画无数象征性的意蕴。苗画已成为苗族人民演绎天地万物的载体。富有想象力的苗画艺人取物于自然,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生活与自然完美融合,创造了无数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的艺术形象。苗画艺术从观念、技法和色彩上,体现了苗族人崇拜自然,追求朴素天真的自然之道。

此外,本研究结果对现实也有一定指导意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画艺术存在衍生产品文化内涵缺失、形式单一、缺乏传承人等现实问题。在“非遗+文创”创新融合路径的探索中,保护苗画传承人和深入把握苗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苗画艺术资源库。同时,创办技艺+文创专题培训班,建立传承人+设计师合作开发文创的模式,加强传承人与专业设计师、企业等机构的合作,让传统手工技艺中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也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优势,使苗画这一民族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以新的方式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 李廷贵.浅议苗族的生产文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 梁露遥.湖南湘西梁氏苗画的发展与传承研究[J].中国民间美术,2018(4).

[3] 袁晓昀.浅析湖南湘西苗族苗画[J].大众文艺,2016(20).

[4] 谭文杰.浅议湘西苗画的传承与保护[J].社科纵横,2013(3).

[5] 石俊杰.苗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思考——基于成人教育学的视角[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4).

[6] 李旻.苗族传统文化几个问题的探讨[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7] 周蕾.苗族服饰造型艺术中现代设计元素的发掘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服饰为例[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0.

[8] 陈伊娟.湘西苗画与视觉传达设计的互动创新研究[J].戏剧之家,2015(10).

[9] 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 [法]罗丹.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1] 李立.苗画,花鸟虫草点燃的缤纷之梦[J].民族论坛,2012(5).

[12] 彭秀莲.苗画初探[J].民族论坛,2010(9).

[13] 谷利民.苗画:一种多神信仰的形象阐释[J].装饰,2015(1).

[14] 冯骥才.冯骥才田野散文[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8.

[15]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6]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7]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18] 彭富春.论老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9]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0] 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1]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22] 〔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四[Z]//画旨,崇祯三年本/《四库禁毁书丛刊》.

[23] 〔战国〕孟轲.孟子:卷十一,四部丛刊景宋大字本[DB/OL].中国基础古籍库.

[24] 石朝江.苗族原始崇拜中的哲学社会思想萌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7).

[25] 杨培德.苗族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以黔东南苗族服饰、刺绣和蜡染为例[EB/OL].(2014-05-23).中国苗族网.http://www.chinamzw.com/WebArticle/Show Content?ID=177.

[26]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7] 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8] 何晏.论语:卷二,四部丛刊景日本正平本[DB/OL].中国基础古籍库.

[29]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30] 李尽沙.文博文创的“贴牌”困局与应对方法[J].美术观察,2018(5).

[31] 魏鹏举.内生增长视野下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思路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2] [日]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3] 长北.论手工技艺的创新与传承[J].中国农史,2018(4).

AN INTERPRETATION OF MIAO PAINTINGS IN XIANGXI A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LIVING" INHERITANCE PATH

Liu Yifeng

Absrtact: The Miao paintings in Xiangxi not only records the history and nature worship of the nation, but also hides numerous unknown cultural resource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iao paintings, it is realized that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national spirit are linked to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ir artists.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Xiangxi Miao painting art. It's time to think how to adapt 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inherit Miao painting skill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t is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Xiangxi Miao painting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and integrated mode of "the intangible plus creation".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iao paintings; culture; cultural creation

〔責任编辑:李  妍〕

猜你喜欢
活态文创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力萍文创作品
文创雪糕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铧芯文创
日本民俗保护与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