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在广西老区高质量脱贫中的作用

2019-02-02 03:55李倩岚李资源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

李倩岚 李资源

【摘 要】广西革命老区文化资源深厚,在高质量脱贫中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本文重点阐述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在广西老区高质量脱贫中的作用:一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振奋民族精神作用,为老区高质量脱贫筑牢思想基础;二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发展,为老区高质量脱贫注入强劲动力;三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老区高质量脱贫拓展新空间。

【关键词】文化资源;广西革命老区;高质量脱贫

【作 者】李倩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博士。江苏南京,210016。李资源,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6-0139-006

高质量脱贫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升脱贫实效的新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而且也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百色市深度贫困规模还较大,到2017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9.65万,贫困发生率11.33%%。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又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文化资源丰富,既有民族文化资源,又有红色文化资源;既有物化形态文化资源,又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广西革命老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在高质量脱贫中的重要作用,使老区脱贫攻坚工作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振奋民族精神,为老区高质量脱贫筑牢思想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汉、壮、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还有满、蒙古、白、藏、黎等其他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区人口总数的40%。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文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生活经验等。[1]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同时,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为起点,在广西的革命活动中积淀了独特的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开发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在振奋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为老区高质量脱贫筑牢思想基础。

(一)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实价值,增强各民族凝聚力

广西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各有特点,多姿多彩。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文化工作者通过进行实地考察,对其分门别类总结提炼,建立起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系脉络。比如在伦理道德方面,广西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劳善良、单纯朴实、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等传统。[2]约形成于宋明时期的壮族《传扬歌》,集壮族人民优秀伦理道德之大成,全面深刻阐述了壮族关于处理人际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了道德传承教育和加强自身修养的途径和方法。[3]诗中宣扬褒勤贬惰、扬善抑恶、推崇孝悌、宣和乐助、崇尚礼仪、求公正公平、讲宽容善良的伦理道德思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了解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广西各族人民能长期杂居且和睦相处,就是因为有其共同的节日、风俗习惯、伦理思想和民间传说,以及以爱国爱家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进一步加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其现实价值,为各族人民更加深刻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和团结友爱的精神纽带。

(二)紧紧围绕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讲好老区故事,弘扬革命传统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广西百色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革命的火种燃遍全市12个县(市、区)、126个乡镇、1542个村的土地,百色因此得名“红城”。2015年6月国家普查统计,红军在广西革命斗争中所积淀的红色文化资源,就有红七军军部旧址、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东兰列宁岩、红八军司令部旧址、龙州起义纪念广场等,构成了百色乃至广西深厚与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4]围绕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一是要树立红色文化“产品化”的理念,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增加其内涵和附加值;二是要厘清这些革命历史事件脉络,进一步收集整理和保护好相关的遗址、文物,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建设更为精细化、专题化的红色文化体系;三是通过生动精彩的老區故事,将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与多彩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激发当地人民群众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内在动力,为老区高质量脱贫汇聚更大力量。

(三)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促进基层乡风文明建设

打赢革命老区的高质量脱贫攻坚战,既要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要上下联动、齐头并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是要发挥好广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遗产的作用,做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建设相结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二要以文化遗址为载体,宣传和展示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展现壮、瑶、苗等世居民族光荣历史的记载,也要展示当下广西各族人民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中的最新成果;三是将可利用的民族文化遗存、革命遗址和传统村落中的祠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等文物建筑,串“珠”连“线”,扩“面”成“网”,以点带面建设成富有魅力、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村寨,有条件地开辟为社区服务站、农家书屋、居民活动中心、村史馆、医疗室等公共场所,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较少的困难,在惠及民生,促进基层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发展,为老区高质量脱贫注入强劲动力

文化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是积累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与之有关的其他各类经济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一些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资源一旦开发利用起来,必将给该地区带来生机和活力,加速其开发和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高品位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经济中的新型产业形态,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广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为老区高质量脱贫注入强劲动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打造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是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普遍认同。这些年来广西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成文化产业进行开发利用,着力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精品,在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创办以来,除为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节目,还长期服务于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强劲的现代性、广泛的国际性、高雅的艺术性和大众参与性,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一个支柱、一个文化品牌。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是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法定假期的第五年,也是广西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商贸品牌的第二年。经过数年的打造,“壮族三月三”以规模盛大的庆典、全民共享的欢腾、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又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现在,广西各少数民族地区纷纷开发利用本地民俗文化,举办民俗文化节,建立民俗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游客,出现了一些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另一个支柱。百色布洛陀文化旅游节,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民俗文化旅游节之一。当然,由于经济欠发达等多种原因,目前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比如有影响的企业还不多,真正算得上龙头企业的更少,文化产业人才相对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还相对薄弱,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有待完善等。“十三五”期间是广西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要以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主线,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做好系统规划和高层设计;二是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培育更多龙头文化企业,进一步扩大城乡文化消费水平,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三是大力推动广西文化企业出精品、出人才,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广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5]

(二)加強融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高位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建设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途径,文化则是旅游的灵魂和根。”文化有其内涵的优势,旅游则客源宽广,但仅有文化的内涵或者客源宽广是不够的,只有把文化与旅游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味和档次,通过旅游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双赢,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一方面,要将民族文化和地方资源整合起来。广西整理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布洛陀、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壮族歌圩、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那坡壮族民歌、田林瑶族铜鼓舞等已有近30种传统文化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就是要对这些民族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做好挖掘、宣传、开发利用同步推进的工作,在旅游线路中加入民族文化元素,提升旅游的民族文化内涵,以此带动地方群众就业创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投入专项资金将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选择一些世居民族中最具民族特色、保护得最好的一些村落重点推进,在保护村庄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新的民族村庄建设。田阳是壮族的发祥地,近年来田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布洛陀”文化、舞狮文化、瓦氏文化、歌圩文化等特色文化,全力推动“大文化大旅游”的发展,致力打造田阳成为“中国壮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广西西部旅游夜归地”,特别是国务院批复的《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提出民族文化建设重点是百色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为田阳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田阳县要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民间信仰、风土人情、历史人物以及民间故事,保护传统的特色建筑,修复古香古色的设施;加强壮族文化旅游产品包装,建立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建立展示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平台,丰富歌舞表演方式,提高游客对壮族文化的认知度;加大民族文化旅游建设工作,开发旅游新产品,以“一山一城”(“一山”指敢壮山,“一城”指田州古城)为载体,将田阳县民族文化旅游推向一个更高的站点,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三)多措并举创新发展红色旅游,大力推进老区精准扶贫出成效

红色旅游扶贫具有强大的政治、文化、富民、民生功能,广阔的客源市场、强劲的造血功能,使得其相对于其他扶贫方式更有天然的优势。广西是一片富有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红色旅游是广西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红军在广西活动的主要地区百色、河池、崇左多为“老、少、山、穷、移”于“一体”的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把发展红色旅游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西这方面有着积极的探索和基础,“十二五”期间,广西红色旅游实践充分证明,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成为广西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但从总体上看,广西红色旅游营销仍存在政府热,企业冷,企业普遍存在着“等政策”“等资金”“等游客”的思想;媒体热,民众冷,游客旅游热情不太高;游客多,效益少,因缺乏当地居民参与,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节庆活动多,常规营销少,效果不佳等情况。[6]因此,广西红色旅游扶贫的空间还很大,一是要采取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通过狠抓项目带动产品升级,实现产业融合释放多重红利等措施;二是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把发展红色旅游品牌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使红色旅游成为带动老区整体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三是要结合区内外经验,采取坚持政府主导,强化规划引领,发挥示范作用创新扶贫模式,做好“红色旅游扶贫+”文章等举措,做到综合带动,真正让红色旅游“红”起来和“火”起来,为革命老区带来更多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促使红色旅游精准扶贫出成效。[4]

三、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老区高质量脱贫

拓展新空间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是国家作为改革开放和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的一个重要举措。广西作为毗邻东南亚的边境省份,又是我国唯一既在“一带”又在“一路”上的省区,与东盟各国的民族联系比较密切,同时侨胞较多,应积极发挥这些人文资源独特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纽带作用,构建与东盟国家民心相通之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广西各族人民与部分东盟国家人民无论是在血缘、传统观念,还是在语言、生活习俗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如京族与越南民众,傣族与泰国民众,很多都有亲源关系,非常有利于同这些地区人民打交道。特别是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连接这些国家侨胞的纽带,他们尽管长期侨居国外,但都念念不忘自己的民族,敬仰自己民族的文化,教育子女传承民族传统美德。他们同国内同胞一样过着传统节目,每年春节期间都要贴春联,三月三和盘王节要唱民歌,跳民间舞蹈等,更难得是他们不歧视本民族语言,甚至非常重视和保护自己民族语言。有的华人尽管经商很忙,但每当南宁国际民歌节和地方性的龙舟节等民族性活动期间,他们中的一些人放下手中生意,不远千里都要赶回来参加。有的华人还积极投资办企业、支持办学,投入家乡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为广西与东盟国家沟通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7]广西要发挥这一优势,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坚持文化先行,树立文化引领经济的高度自觉,积极促进区内民众与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广西优势的强化奠定民意和社会基础。

(二)促进与东盟国家文化、体育、教育、艺术等领域交流合作之路

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也让广西成为中国—东盟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交流的重要窗口。目前广西已与东盟8个国家建立友好城市51对,招收外国留学生超过1万人,其中东盟留学生占八成,是中国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2016年1月,百色市举办的首届中国百色国际瑶族文化旅游节,来自美、泰、越南、老挝等国家以及国内海南等地的瑶族同胞汇聚百色,游客如织,盛况空前,共同分享了一场民族文化盛宴;同年4月,同越南签署了广西那坡县与越南高平省的河广县北坡跨国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旅游方面的开发合作;在文化、体育、教育领域合作方面,签署了百色市与越南高平省关于干部培训、体育合作協议,靖西市与越南高平省教育培训合作协议,以促进和服务于双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百色学院近几年来,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战略,立足广西,对接东盟,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组团参加了广西教育厅组织的赴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等国举办的共8届广西国际教育展;与美国、德国、俄罗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近30所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选派学生到上述国家的签约高校学习并开展对应专业学分互换;为进一步促进中泰文化合作,2015年8月,在泰国甲米府成立中国百色学院—泰国甲米府“汉语言文化中心”,建立“百色学院—马来西亚高校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培养老挝留学生的“千人计划”项目;在留学生招生方面,2017年在校留学生达近100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积极开展中外教学、学术、文化交流,中国—东盟非遗研究成果在广西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电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被誉为“铁盒子里的大使”。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为广西电影更好地“走出去”,进一步开展交流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近几年来广西电影集团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先后举办了首届中越电影文化周、中国(广西)—新加坡电影周等影视交流活动,促进了中越、中新电影文化的合作;广西与法国合作拍摄的电影《夜莺》,凭借其深邃的中国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及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因而获得了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和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突出贡献奖。该片2014年5月在法国上映后产生很大反响,成为中国第一部在法国最卖座的非商业类型影片,是中外合拍电影的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无论是中外电影交流还是合作摄制方面,广西电影集团都走在全国电影制片单位的前列,积累了一些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经验,这就为进一步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合作的条件。广西电影下一步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选择、有重点的电影方面交流合作,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和促进区域合作做更大贡献。[8]

(三)吸引侨胞回国投资、旅游,扩大与东盟国家经贸互利共赢之路

广西拥有众多居住于“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诸多国家的华侨。游子思故乡的情结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情结,因为这些华侨的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虽身在海外,但时时刻刻都关心着祖国建设,关心着广西发展。目前,广西籍的海外华侨华人就有700多万人,这是一座人文资源的富矿,必须善加利用,打好“侨牌”[7]。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广西作为衔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门户,一要广泛吸引侨胞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充分考虑和照顾他们的利益,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二要在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中,通过宣传推介,扩大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交流合作。目前,广西已与东盟的8个国家开展园区合作,正在建设和推进的园区有近20个,基本实现东盟国家合作园区全覆盖。在这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中,应植入文化旅游要素,继续推进跨境旅游合作区、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边境版建设等。三要通过举办一系列旅游展、旅游论坛、旅游品牌培育等,进一步提升广西在旅游方面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目前,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世界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等活动,一批具有广西区域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情等个性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享誉海内外,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所熟知,吸引了大批侨胞旅游观光、寻根祭祖和回国投资,扩大了与东盟国家经贸发展,为老区高质量脱贫拓展了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黎珏辰,等.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实现现代转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

[2] 蓝明生.也谈少数民族文献的价值及开发利用[J].傳承,2016(3).

[3] 韦建益,等.《传扬歌》婚姻家庭伦理道德探要[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5).

[4] 何成学.广西红色旅游扶贫和生态扶贫堪担重任[J].当代广西,2017(9).

[5] 广西新闻网.创新创意引领广西文化产业华丽升级[N].(2016-08-04).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60804/newgx57a31513-15236017.shtml.

[6] 唐峰陵.广西红色旅游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10(12).

[7] 郑焱,等.“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经济发展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0).

[8] 潘怀远.“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电影“走出去”的思考[J].视听,2015(12).

ON THE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HIGH-QUALITY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UANGXI

REVOLUTIONARY AREAS

Li Qianlan,Li Ziyuan

Abstract: Guangxi's revolutionary areas has profou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poverty with high quality, we should base on the resource endowment and industrial foundation and do well in the characteristic articl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high-quality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ose regions: first,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cultural resources to uplift the role of national spirit,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high-qual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econd,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cultural resources to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njecting strong impetus to the task; third,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cultural resources to integrate into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nstruction, expanding new space for high-quality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ose areas.

Key words: cultural resources; Guangxi revolutionary areas; high-quality poverty alleviation

〔责任编辑:陈家柳〕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
哪些传统政治思想可以为今所用
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民间传说“王莽赶刘秀”研究
中职生参观孙文龙纪念馆文化资源教育效果研究
区域文化资源的动画化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