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成因分析及对大学英语专业学习的启示

2019-02-03 09:34陈恺弥王胜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式母语汉语

陈恺弥 王胜利

[摘           要]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总结中式英语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分类中式英语产生的错误类型,从而阐述中式英语的成因;将其与中国英语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区别,提出对大学英语专业学习的启示。

[关    键   词]  中式英语;中国英语;英语专业;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04-02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英语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更快地学习英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英语的看法和了解,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便由此而来。翻译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自然成为人们学习英语的重要媒介,不同翻译情况下的语言现象便由此产生。

一、中式英语的定义和使用

(一)中式英语的定义

中式英语,是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既非中文又非英文。维基百科对中式英语的解释如下:“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1991年,汪榕培先生给中式英语下的定义为:“中国人使用的语言、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1993年,李文中先生将中式英语进行了定义:“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简言之,中式英语就是中国人习惯用自己的语法、逻辑思维将一些英文表达带上汉语痕迹,甚至很多语言都按照中式翻译的方法一板一眼地进行。例如大多数人会在写作中先用汉语打腹稿,或列出提纲,再把汉语逐句机械地转换成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易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中式英语与真正的英语相比,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冗余”。例如不必要的名词、动词、修饰词以及并列短语。这种直译来的英语通常不太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中式英语”多半带有贬义,一般指该英语表达存在不同程度的语法、用词等问题,不合乎英语的规范。

中式英语广泛,常见于标语、新闻报刊、学术著作、商业旅游广告、口头用语等出版物或重要文件中。因此,中式英语是值得发掘和规避的,并会在中西文化的不断对接与碰撞中修正或规避,直至规范。

(二)中式英语的使用情况

中式英语一般具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指含有语法或拼写错误的英语。常被(只掌握)初级英语的华人使用。首先,在词汇层面,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句中出现多余的名词、动词、修饰语等,表意重复。例如:We should adopt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ensure that...在此句中,measures与series的含义重复,所以series为多余的名词,应当去掉。又例如:When studying in the university in the past,she was very hard-working. 此句中,“was”也表達了“in the past”的意思,所以“in the past”属于重复表达。

其次,在句子结构层面,主要是句式悬垂,缺乏过渡与衔接,缺乏逻辑。例如:As for the Chinese, in the stage of strategic defensive,the Kuomintang troops staged one retreat after another in front-line battlefields. Although the peoples anti-Japanese forces had expanded,they were far from being able to carry out a strategic counter-offensive;before they were ready to do that they would still have a long,hard struggle to go through.在这个句子中,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补充和加强,所以应在第二句的“Although”前加上一个连接词“and”来使句子更加有逻辑。

第二种情况是指含有英语词汇的汉语语言转化。比如华裔由于汉语词汇不足当追忆不到适当的汉语词汇时,用英语词汇来替代,或特意用英语代替来显示自己的英语水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同学,他们不论是出于炫耀还是因为对汉语比较陌生,常常会在日常交流中不自觉地将中文中的一些汉字用英文来代替。比如,“这件卫衣很fashion呢!”“你这个月的schedule安排好了吗?”“那个地方太远了,我们叫taxi过去吧。”这确实说明了中式英语的普遍性。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式英语出现的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

(三)“负迁移”现象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中国英语学习者难免会受到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母语和母语文化既会对英语学习者的二语习得产生促进作用,同样也会给其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出现中式英语的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学习新旧知识,掌握先后方法的相互影响之中。在对母语文化的研究中,负迁移指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外语的习惯,会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式英语是错误的英语,可能国人之间可以用其进行交流,但是一旦交流对象是外国人,那场面将比较混乱和尴尬,因为外国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听懂中国人说的英语。所以曾经有人用Chinglish或Chinese English戏称这种英语。由于“负迁移”现象的存在,中式英语便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

二、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中国英语是人们认可的、现如今正确的英语。而中式英语则是错误的、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正式场合避免使用的一种语言。1980年葛传椝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tai-chi”(太极)、“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等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习惯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谢之君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罗运芝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何自然在一篇综述我国语用学研究的文章中肯定了中国英语研究的价值。李文中指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至此,“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在学术界被广泛认可。不少学者、专家分别对这两种语言现象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如文化对比、修辞、中介语、认知等,对中式英语成因分析的相关文章不时见于学报、期刊。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英语并非畸形的英语,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可能英语本族人一开始不明白,但是一旦经过解释他们就能理解其含义。例如美国英语最初也不被接纳,很多人认为它是“美国式英语”或“美国腔英语”。但是时间证明了美国英语的合理性。所以,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英语的出现也有利于英语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英语也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2018年10月,《牛津英语词典》又收录了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组,例如:add oil(加油)、dim sum(点心)等。至今《牛津英语词典》已收入了超过250个词组。跻身2013年微博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no zuo no die”也被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收录。该词条的第一句写的是“This phrase is of Chinglish origin(这条短语源自中式英语)”。 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在美国在线俚语词典中同样可以找到。由此可见,中国英语正在广泛地被人们所认可并拥有一定的知晓度。

三、对大学英语专业学习的启示

中式英语是中国人英语学习过程中必会经历的阶段。完全摒除颇有难度,故可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尽量避免这种现象或者缩短其持续的时间。

(一)尽可能逐渐构建独立的外语体系

减少日常出现的中式英语,克服母语的干扰,通过大量接触正确的外语用法来建立外语体系。学习中尽可能降低母语的使用频率,同时加大外语的接触量,尽量不在母语的基础上去学习英语。

(二)鼓励广泛阅读英文原著

語感来自大量的阅读。无论是写作还是日常的交流,都要注意英语本土人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借助书籍和辞典,减少中式思维的参与,使英语更加地道。通过大量阅读原著,日积月累,会减少句子中出现的不必要的语法错误以及不符合逻辑的修饰语和错误的从句出现。

(三)在英语语境中学习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生存演变的环境,即该语言所适应的文化习俗。要学好一门语言,我们就要把词语和语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准确地听懂别人说的话。去英语国家实地考察,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

(四)出现最多也是最直接的语法问题

英语学习中要注意语法问题。例如,同义堆叠、名词泛滥、代词和先行词的缺失模糊等。语法问题减少了,相应的中式英语也会逐渐减少。总体来说,学会语言的关键是要多接触、多说、多练。在英语学习中减少中式英语的产生,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使用得体的英语、避免中式英语问题的出现对英语专业学生尤为关键,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克服对汉语的依赖,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大学生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自己多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多学习地道的英语思维表达模式,尽量避免用汉语思维来写出具有汉语结构特点的英文句子,并注重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中国翻译,1980(2).

[2]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

[3]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4]杨艳.中式英语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研究[J].英语教师,2016(17).

[5]Joan Pinkham.中式英语之鉴[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2:3,8,27,43,246,249,336,396.

[6]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干扰变体[J].山东外语教学,1995(3-4).

[7]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8]李牧时.常见的中式英语与中介语僵化现象探索[J].科技信息,2008(3).

[9]王明初.英语是怎样学会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中式母语汉语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中式餐厅包间设计
学汉语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追剧宅女教汉语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汉语与拼音
蒋海霞新中式家具设计作品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