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怪奇”,来了解“格式塔”

2019-02-05 06:16李智宇
科学Fans 2019年9期
关键词:盖亚蜂巢科幻

李智宇

最近猫哥刷完了这个暑假大热的科幻剧《怪奇物语》第三季,心情激动。其实咱们杂志以前就做过一次大策划,讲了一下这部科幻剧中关于“异度空间”背后的事儿。优秀的作品总能提供新鲜的关注点,这一季,猫哥看到小镇居民被进入人类世界的吸灵魔“转换”,跟大BOSS亲密互动,不由得想起了一个词儿——“蜂巢意识”。

蜂巢意识,就是格式塔意识,在许多涉及赛博朋克或者生化朋克的现当代幻想类文化作品中,这一概念的出场率都不低,但许多读者顶多只是对它所指代的对象有个模糊而粗略的认识。很少有人真的知道它源于何处,又到底涵盖了哪些范畴。

格式塔是什么

首先,我們必须说明的是,“格式塔(gestalt)”这个词汇与“格式”或者“塔”都没有关系,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其实是上个世纪初试图阐述人类认知模式的德意志心理学家们。这个来自德语“认知”(在英语中的对应词则为Configuration,“完形”)的词汇在心理学理论中有两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

简单明了地说,“格式塔主义”在最初的心理学领域其实是对19世纪末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解构。这一理论反对将人类的意识视为各种各样简单感官的捆绑或者拼凑,而是认为人类的意识是由可分离的不同整体所构成的有机统合体,亦即“完形”——当然,这一词汇最终得以在大众中获得高知名度倒并不是因为它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历史地位,而是因为幻想文学,以及在20世纪下半叶蓬勃发展的科幻文化对它的“借用”。

跟昆虫怎么联系上的?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很多作品会用更加浅显易懂的“蜂巢意识(Hivemind)”一词来指代“格式塔意识”,而在某些层面上,二者确实可以通用。众所周知,诸如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其中的单个成员事实上不能被视为生态学意义上的“个体”,因为它们无法像其他单个生物个体一样独自生存繁衍,而所谓“蚁后”“蜂后”虽然经常给人以“社会领袖”的错觉,但这些名词其实具有严重误导性——这些具有繁殖能力的大型雌性个体本质上更接近于一台不断吃下食物、进行繁殖活动的生育机器,甚至往往连自主移动都办不到,更遑论去“君临天下”了。维系着整个社会性昆虫世界其实是持续不断的昆虫“语言”。除了部分膜翅目昆虫的动作“语言”外,更主要的则是各种各样的信息素。每一个昆虫个体都会将自己接触到的有限信息归类,并以信息素的方式在整个昆虫群落中传播开来,最终促成昆虫群体的其同行动,而这种共同行动又反过来在最大的程度上确保了单个个体的存活可能。仅就这一点而言,蜂巢确实符合格式塔主义的描述中由“分离的整体”构成的“完形”这一条件。

只不过,“蜂巢意识”这个词语本身其实并不那么正确:原因很简单,无论是蚁丘还是蜂巢,事实上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它们的“完形”仅仅是一种本能。考虑到目前地球上只有少数大脑形成系数足够高的灵长目和鲸偶蹄目动物拥有足以被称为“意识”的复杂思维活动能力,而贝尔维尔的小说《蚂蚁三部曲》中所描述的那些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的蚂蚁个体,至少不是蚂蚁们小小身板上的那点“硬件”能够实现得了的。可以说,至少在目前人类的认知范围之内,真正的“蜂巢意识”并不存在。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想象它。

科幻将格式塔传播开

在艾萨克·阿西莫夫最后的长篇小说系列《基地与地球》中,对那个神奇世界“盖亚”的描述堪称对“格式塔意识”这一概念经典诠释:与一切已知的文明不同,在行星“盖亚”上,每一个生物个体——无论是人类,还是花草树木,甚至细菌病毒,全都是统一上层意识“盖亚”下属的“分离的整体”,而这些个体本身也是自治且可以基于特定逻辑自主行动的。在故事末尾,阿西莫夫不惜花了相当篇幅描述这种格式塔意识的合理性:与由无数独立意识构成的庞大混沌模型相比,盖亚是相对而言最为理性且高效的组织形态。由于构成整体的每一个成员之间可以达到全面的实时信息交流,在这一形态下,组织内部的无意义消耗、浪费与冲突得以完全避免,从而达成了效率最优。不过,在故事的最后,主角却并未选择这一理论最优模式。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一个更高级的,超出了独立的个体意识的“统一的意识”仍然很难被理解,更别说接受了。

不过,“盖亚”虽然并未被阿西莫夫“钦定”为未来的理想形态,但这一形象却对后日的众多科幻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现象级科幻电影《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就是一个准格式塔意识的产物——虽然在平时,潘多拉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乃至纳威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只要有需要,每一个个体都能随时通过物理链接手段接入行星级的其同意识中,成为巨型格式塔意识的一部分。

格式塔的黑暗面

在更多的作品中,由格式塔意识(当然,这种时候更常被称为“蜂巢意识”)所统合起来的社会或者物种都更加倾向于呈现出负面状态。

从海因莱因饱受争议的《星船伞兵》一书开始,另一类相对更加消极的,由格式塔意识主导的共同体也进入了现代幻想文化之中:虫族。与盖亚或者潘多拉行星上的“大和谐”情况正好相反,无论是《星船伞兵》《星际争霸》还是《战锤40000》,抑或是别的作品中,虫子们都被描述为残忍无情、恐怖且充满破坏性的危险存在。这些永恒扩张和劫掠着的“蜂群”们没有个体意识,没有感情,没有自我,不知恐惧,不畏死亡,完全基于生物本能进行着吞噬与繁殖。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哪门子“虫族”,在故事中都必定是人类的大敌。

当然,更加“文明”一些的也并非没有,赛博朋克现象级作品《黑客帝国》中,由机器人们建造,并由干百万自然人的血肉撑起的“矩阵”事实上也是一个庞大的格式塔式结构。只不过,在这个结构中,单个的自然人仍然拥有某种意义上的“主体性”——虽然这种“主体性”实则不过是一层单薄的幻象,直到选择吞下合适的那颗药丸之前,这种幻象都无法被解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黑客帝国》中“矩阵”所造出的那套温情脉脉的幻象,是科幻化投影。人们沉迷于追随由更大的主体制造出的“景观”,一味盲从于各种各样流行的消费品、社会认可的“奋斗目标”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最终“活成了其他人所描述的样子”。

猜你喜欢
盖亚蜂巢科幻
盖亚太空望远镜——太空探索故事(7)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走进科学
白墨黑鸽(十六)
白墨黑鸽(八)
换蜂巢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火星上的“蜂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