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9-02-07 13:07夏巍巍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7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语文教学培养

夏巍巍

摘  要: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速,让更多的教师关注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具有奠基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审美能力及思维能力。其中朗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使其深入本文,感受作者的情绪。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展开对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培养

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第一、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中都提到了“应使学生能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由此可见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作为一种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活动的学习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开端,更是阅读的基础。通过朗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其在体会文本精华、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文重点,在逐字逐句中解析、领悟文章的内涵,把握重点内容。而构建高效朗读课堂,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开始。

一、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朗读教学不重视

新课改理念的核心便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小学生朗读机会有限,朗读内容存在较大局限性。例如:部分教师对朗读教学存在误解,认为朗读会占用课堂讲解时间,还有很多教师过分注重朗读的形式而忽略了其效果。

(二)存在严重偏爱心理

基于教学偏见,导致小学生自主朗读时间大约只有五分钟,这样的朗读犹如囫囵吞枣,学生根本无暇感受文本之美。同时,部分教师存在严重的偏爱心理。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因为过分关注优等生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朗读情况。教学缺乏公平性,很多学生缺少朗读锻炼的机会,造成朗读教学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的领悟,且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现阶段,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着因为朗读目标不明确而导致学生朗读兴趣不高,阻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问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读,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既扩展了思维,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增强学生语感,加强语言的规范性。

二、語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朗读兴趣

为积极响应新课程号召,培养、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便利,播放音乐来烘托朗读氛围,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朗读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其具有高昂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部编四年级上《蟋蟀的住宅》朗读中,可为学生营造自然情境,播放风声、昆虫鸣叫声等,让学生快速进入朗读学习状态。并且,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有利于帮学生深刻的理解文本内容。此外,教师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多用激励性语言点评,对学生形成正向引导。例如:“你的声音清晰洪亮,很好!”“你读得真棒!”“读得太好了,很有感情”等,增加学生的朗读自信。

(二)实施范读引导

范读是小学朗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但情感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范读。范读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文章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感受,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之在听的过程中受到启示,不自觉地模仿教师朗读的语气,从而提高朗读能力。另外,小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情感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朗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阅读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朗读体会,加强教学引导,巧妙地纠正学生在朗读中的理解误区。

例如:有的文本中人物较多,可以在学生全面了解人物之后分角色进行朗读,使朗读更具张力;对于抒情的散文朗读,可以配乐的方式来触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借助信息化教学辅助,增加学生朗读兴趣;感情比较复杂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读,譬如欢快地读、诙谐地读、轻松地读、沉重地读;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促进组员间朗读沟通、互助,让学生共同进步。

(三)开展朗读训练

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主题,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朗读的技巧,如何停顿、调整语气、表达人物情感等。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大家进行接力朗读,让学生更好地调整自我状态。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都能得到有效联系,培养其良好的朗读能力。

例如:在部编三上《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朗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激趣教学,让大家了解童话中的主线,再让学生通过初读,说说老屋具有哪些特质,怎么会“总也倒不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主人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在接力朗读中,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结合教师评价,使其意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这样更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文本深层次的情感,激起大家朗读热情。

(四)组织多样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开展朗读,教师可引入表演性朗读、仿性朗读等,也可以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在早读课中进行朗读比赛,评选本次的“进步标兵”,让学生具有成就感;课后还可以进行多样性朗读实践活动,为学生选取适合其阅读的读物,展开配合性朗读,组建团队赛,促进学生的相互切磋、互相学习。结语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非一朝一夕之力[3]。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授课能力,为学生构建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培养其朗读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朗读;另一方面应突出学生的朗读学习主体地位,促进教学与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发展、兴趣爱好等相结合,辅以多样性活动,让学生不仅喜爱朗读、更热爱阅读,促使其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周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8):23.

[2]李彩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19(4):30.

[3]袁静.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策[J].新课程(中),2019(8):18.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语文教学培养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