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70周年:农业科技取得历史性成就

2019-02-11 13:21
山东农机化 2019年5期
关键词:支农设施科技

王 斋

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二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科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人数居世界第一,每亩粮食单产375千克,良种覆盖率达96%,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近3000亿元农产品实现网络零销售。

一、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从财政支农的变化情况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于农业更多的是一种“取”的状态,农业为我国积累了大量资金用于发展工业。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政府的财政资金日益充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逐步减轻农民负担,对农业给予大量的财政支持。随着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我国的支农政策也由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逐步转变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支农资金的投放范围也由改革开放前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村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农业流动资金、农业科技三项、农村救济费用,扩大到农业建设专项补助、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水利建设资金等。

二、粮食的稳产增产,解决了14亿人吃饭问题

我国先后共育成农作物新品种2000余个,推动实现了农作物矮秆化、杂交化、优质化的三次跨越,培育推广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节水抗旱等一大批新品种,品种对提高单产贡献率达43%以上,奶牛良种覆盖率达60%。

三、助力环境改善,提升了美丽乡村水平

研发创制了一批生物农药、降解地膜、农用纳米材料等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与示范推广了一批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奶牛生猪健康养殖、稻鱼综合种养等绿色技术和模式。2019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

四、支撑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延伸

主要粮食作物的育种和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家发明特等奖;果蔬、畜禽、水产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的科技力量与成果供给大大增强,一二三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五、革新生产手段,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

200马力级拖拉机实现了量产,10千克/秒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广泛应用。设施大棚、智能温室、智能化养殖设施不断改进,深海抗风浪网箱、大型养殖平台紧跟全球发展步伐。设施农业面积已位居世界第一,设施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4%。农业信息化加快推进。

六、强化国际合作,融入了全球农科网络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从46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各类先进技术2500多项,种质资源10万多份,特别是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等已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我国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援建270多个农业项目,对外派遣农业专家2000多人,帮助培训培养农业人才18万人,在30个国家推广我们的农业品种与技术。我国先后与有关国家、国外农业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60多个联合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

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植五谷、饲六畜,形成了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模式以及独特的用地养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持。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三农”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革新求变、披荆斩棘,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在一代代“三农”工作者和亿万农民的拼搏下逐步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支农设施科技
民生设施非“摆设”
乡村振兴亟待支农精神的回归——当代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救赎”
科技助我来看云
金融支农创新十大模式
科技在线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财政支农资金相关问题研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