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本科生第一课堂学业问题探索
——基于江西省五所高校的调查研究

2019-02-11 23:21王紫微付锦华
时代农机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大学生评价

王紫微,付锦华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330000)

1 江西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8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文强调建设高等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形势要求,该文表示高等教育对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伴随着的人才和知识的迫切需求等提供了较好的补给。再者,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石,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仍存在“严进宽出”等诸多教学问题,“水课”,“学生逃课”等教育问题层出不穷。

因此,本课题团队调研了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五所江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通过线上、线下发放学生问卷,线下实地访谈高校教师、高效管理人员、校企合作的企业负责人方式,综合运用文献综述,spss数据分析,发现江西省高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教学形式单一

在教学中,多数高校都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负责传授知识,而大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单一的授课形式,严重的忽略了大学生们的个性化差异,也使得课堂朝着机械化、沉闷化方向发展。

1.2 专业课程年级设置不合理

在我省经管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都遵循“前松后紧”的原则,即大学一、二年级时以通识课、选修课为主,专业课则集中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很多大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处于由高中向大学过渡的时期,此时以难度系数较低、时间安排宽松的通识课和选修课为主要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大学生放松学习,虚度光阴,而大三专业课安排集中,课程难度相对较大,用于学习的时间较多,而此时大学生面临着考证、考研、考公、实习等多方面的压力,无暇专心于专业课的学习,导致最终收获无几。

1.3 教学本位严重

此次调研问卷数据显示,78.6%的同学认为老师的最终评分是他们选择该课程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老师的作业量、口碑和讲课水平则居于后者。因此才会有大学生口中的“轻松高分课”,此类课程只要期末努力就能得高分。在现行的选课机制下,此类课程是大学生们的必选之列。同时,尽管一些老师上课不认真,但是课程轻松,期末最终评分较高,还是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

再者,有超出2/3的同学表示大部分老师上课不务正业,过度聊天、播放视频,而用很少的时间讲课,上课念ppt讲解知识,致使同学们就算很认真地听课也无法学到有用的知识。

经管类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既要求学习理论知识又强调实践应用。在第一课堂的学习中,大学生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然而,由于理论知识具有文字多、难度高的特点,让许多大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望而却步;同时,越来越多的老师将工作重心转向科研,投入教学的经历有限,使得老师上课照着课本念、教学PPT内容陈旧、课后作业批改不认真等现象成为常态,这些都严重的打击和抑制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知,目前,我国的教师和大学生呈现两个畸形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热衷于追求着分数,“唯分数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中永远烙下的深刻印记;老师则热衷于追求科研课题项目等,而忽视了他们最根本和最神圣的职责——教学的重要性。

1.4 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

根据此次调研问卷数据,90.4%的同学表示自己至少逃过一节课,48.5%的同学表示自己每学期至少逃10次课,有些同学甚者在学期结束还不认识自己的任课老师,一些上课教室只有在开学第一节课还有最后随堂考试时座位才能坐满,此类现象层出不穷,已然成为大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根据随机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于学校的考勤监管力度不大,老师讲课枯燥乏味,因此他们宁愿回寝室睡觉。同时,一些大学生并没有重视学业,这三方面的力量相互作用才导致了这种情况。

2 解决江西高校普遍存在问题的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解决办法:

2.1 多种教学方式结合,丰富教学形式

(1)文献导读教学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一本教材一门课”的学习方式早已不适应大学生吸收学术性、前沿性知识的需要。在文献导读教学法下,老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教材,遴选出集经典性与前沿性于一体的文献,之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性阅读,引发大学生阅读文献的兴趣,再结合课程章节内容,布置课后阅读任务,并在下次课上进行阅读成果展示。这种文献导读教学法将传统课堂中大学生在课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同时能够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大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大学生之间和大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大学生在课堂中的核心主体,老师起指导作用。大学生根据自身基础,通过课前预习、上课时与老师、同学讨论并深入研究、课后拓展等多方面的自主学习,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模式;老师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正视网络教学工具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网络化和自主化。

(3)合理规划课程设置。首先,学校可以根据老师对各专业课难易的评价、大学生以往各专业课考试成绩分数高低,以及高年级大学生对已学习过的各专业课难易程度的反馈,将所有专业课分为高、中、低三等,其次,在各年级课程安排方面,从大一开始,学习难度低的专业课,大二、大三分别学习难度中、高的专业课,改变以往专业课学习“前紧后松”的状况,循序渐进,让大学生更深入、透彻的学习专业课知识,最后,根据大学生未来职业取向,制定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4)多元化评价机制。大学生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为了改变“分数至上”的理念,学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评优评先方面,不仅要突出成绩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重视思政教育方面的成就,如音乐,美术,体育等,以及科研成果成就和实习时间经历。不仅如此学校还应加强课堂的思政教育,改善思政课、公共课等非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地位不均衡问题,实现这些课程的协同作用。

(5)教师方面。教育部也应该对老师设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不应大部分由科研课题,论文等成就来给老师评职称,也应该适当提高教学评估的考核占比,降低科研比重,减少各高校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进而促使老师回归课堂、回归大学生,将工作重心由科研回归至教学。同时学校应该改善评教机制,保证评价的匿名性和公正性,细化教学评估因子,将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大学生课堂参与、大学生学习成绩等与教学相关的因素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的激励作用下,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并且对于评价中评价较好的老师给予嘉奖,评价较差的老师给予一定惩罚。此外,学校还可以不定期检查老师的备课情况,课件视频资料及课后作业和反馈等是否完善,随机在课后单独询问大学生、视察听课等方式考察老师的上课情况。

2.2 课堂考勤监管

现在,一些学校为了管理考勤工作,也纷纷开展了一定的探索,比如江西财经大学就开发了一个“我来上课”的签到小程序,但是由于该程序的运行机制只是利用手机在上课前和课中一段时间签到,所以并不能有效防止中途逃课,代课等现象的出现,而且还为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提供了合理的理由——签到。

目前,刷脸支付技术等走入大众视野,受此启发,本团队认为学校可以在每间教室安装刷脸机器,同学们上课进入教室,计算机可以立即识别人脸,确认是否是上课大学生,并且实时统计该教室的有效上课人数(除旁听生外),同时将数据反馈给任课老师,班主任和所属学院,班主任约谈逃课人员,了解具体情况和,情节严重者,给予严重警告和惩罚。

提高老师对于考勤的重视程度,可以不定时到上课教室进行抽查,清点上课人数,对于到课率较低的,并且对此现象没有采取措施的老师给予一定的惩罚。

猜你喜欢
专业课大学生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