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视域下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与策略

2019-02-11 23:21何云辉张晓磊陈丽萍
时代农机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敬业精神大国工匠

何云辉,张晓磊,陈丽萍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

国务院于2015年5月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中确立了“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然而,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由于受教育资源短缺、教学技能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效果还不理想。职业院校应针对当前战略任务,顺应时代要求,培养一批拔尖创新职业技术人才,实现我国工业技术发展,提升中国制造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距离。本文针对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探寻职业院校大国工匠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

1 当前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困境

近来,职业院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有所突破,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与国际先进职业院校培养拔尖创新技术人才相比,我国拔尖创新技术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清,专业特色不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课设置方面。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学生收获不多,造成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二是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适应。职业院校由于缺乏市场调研,因而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

1.2 人才培养结构缺乏合理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缺乏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结构不太合理。存在着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专门化、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弱化等缺陷;二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理论课程多,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教师讲解难度和学生学习难度都比较大,与实践操作分离的理论知识,相对晦涩难懂,需要耗费学生大量时间学习。而专业实践课程通常都排在理论课程之后,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学生在实践操作时,部分理论知识已经忘记,因而,理论和实践无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实践训练效果不佳,从而出现职业院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到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技能,又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1]

1.3 学生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不足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存在创新能力与敬业精神不足:一是创新能力不够。当学生面对相对复杂的工作环境,不能融会贯通所学专业知识,迅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不足,因而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二是敬业精神不够。职业院校学生一般是从事技术工作,而技术工作要求技术人员具备较强的吃苦敬业精神。但当前社会功利思想和浮躁情绪的影响,许多学生不安于技术专攻,提升技术能力,普遍存在不如意就跳槽、转行或者通过考其途径规避目前就业不理想的问题。

针对我国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面对这些困惑,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回答。

2 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大国崛起,需要大国工匠,“大国工匠”者乃能成大器者。作为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方向,积极探寻大国工匠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大国”是方向,“工匠”是目标,“拔尖”是高度,“创新”是本质,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此。

2.1 以“大国”作为人才培养方向

“大国”是什么?“大国”是一种精神面貌,是一种根植于深厚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沃土而绽放出来中华传统美德,心中有国,饱含着对祖国的深厚情谊。可以说用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气概来诠释“大国”情怀。职业院校要以“大国”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努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大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一是要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大国情怀的培育是需要合适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人才需要有深厚的传统道德校园文化教育这片沃土,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培育“大国情怀”;二是利用课堂思政培育“大国”情怀。教师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思政进课堂这块“沃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课堂内容选取要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所熟悉或困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小组成员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能学习他人的优势。还可以用鲜活的“大国工匠”案例融入到教学中,调动学生自己参与案例研究及案例讨论,把自己置身于案例情景中,激发学生内心的大国情怀。

2.2 以“工匠”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要确立“工匠”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工匠”?一是注重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职业院校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把“技能精湛、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渗透、融入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的全过程、全员之中,实现全覆盖,以工匠精神引领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2]二是在教育实践中用现代学徒制方式培育未来工匠。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教师和师傅联合培养学生技能,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实现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产业需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实现了从职业院校从学生到“工匠”培养的过程。[3]

2.3 以“拔尖”厘定人才培养高度

“拔尖”是个相对概念,需要有参照系。职业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以本科生作为参照系,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培养成拔尖人才。职业院校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为拔尖人才。如何培养呢?一是激励学生不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这是历史的深刻教训。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与本科生的差距,也正是因为有差距,才需要他们更努力,只有努力才有可能不落后。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潜能。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潜能,只有发掘自身潜能,并使之得到最大发展,有发展就是拔尖的人才。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入学第一堂课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潜能,提升自我发展的自信心;利用每周班会课开展团辅活动,帮助学生发掘自我潜能。三是是激发他们奋斗与拼搏的激情。通过寻找榜样或励志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奋斗与拼搏的精神,并且相信自己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2.4 以“创新”作为人才培养本质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时代,国家倡导“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立足创新,以“创新”作为人才培养本质。如何理解创新?创新就是差异化,不走老路,打破常规。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是需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满堂灌,不要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思考,在思考中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思维,这样,学生形成了思考的习惯,思考过程本身就是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二是通过组建学生教师科研团队。科研团队主要针对具体项目在孵化器中实现技术转化,最终成长为创新型企业。

猜你喜欢
敬业精神大国工匠
敬业精神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工匠神形
大国气象
意识
工匠赞
谈对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